2020年2019建国70周年发生在身边的故事

2019-04-22

  祖国建设发展70周年,在时代的进步下,也在不断的发展更新,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2019建国70周年发生在身边的故事。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身边的故事——纪念建国70周年”作业展示家庭变迁

  风雨兼程七十年,中华民族栉风沐雨,勤勤恳恳。从建立新中国,到文化大革命,从改革开放,到追逐中国梦…… 这一路,有希望与喜悦,有失望与痛苦,但总的却是高歌猛进,一路向前。国与家是密不可分的,国的进步影响着家的发展;家的发展体现着国的进步。接下来,仅以我家庭的变化回忆那沧桑巨变的七十年。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在这风云变幻的70年里,中国人的饮食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基本温饱问题的解决到讲究饮食均衡,人民的生活水平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从家庭来说,我大爷爷和二爷爷经历了从建国初到如今的七十年,他们是这一段历史的见证者,也是讲述者。听他们说,他们小时候连吃饱都是一种问题,甚至一度,在饥荒严重的时候,走在大街上,你就只能看见光秃秃的树,因为树皮与树叶早已被人吃光。那个时候,他们吃的是树皮与野草,后来,生活条件稍有改善,他们吃上了红薯干,再后来,他们吃上了玉米面,窝窝头,逐渐能填饱肚子,但如今,温饱已不成问题,饮食也更加注重健康与多元。而且,我奶奶有一个习惯,就是不爱吃鱼,而这个习惯的养成与它的童年生活是紧密相连的,奶奶小时侯生活在河边,因为食物不足,奶奶的父亲经常去河里捉鱼,也许有人认为在那个年代吃上鱼肉是多么幸福的事情啊。但是,那个时候,在一个物资极度匮乏的时代,是没有现在我们喜欢的麻辣鱼等各种美味的,当时鱼的吃法就是弄熟就吃,最多加一些盐。所以说,有了长期吃”原味鱼”的经历,奶奶至今都不爱吃鱼,也经常开玩笑似的说自己小时候吃够了鱼。另外,生产队作为二十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的一种组织,对当时人们的饮食影响巨大。尽管当时的人们用大量的时间下地做工,甚至一些刚生过孩子的女人为了挣工分直接就去下地做工,但是由于一些思想,制度,管理方式上的错误,当时人们不仅食不果腹,甚至在60年代出现了饥荒。从以上实例中,我明白了如今党领导人民解决温饱问题,奔向小康经历了多少的苦难,也感受到了建国七十周年人民饮食上获得的巨大进步的来之不易。

  服装,是折射一代人,一个时代发展变革的标志之一。国家层面,从建国以来,社会上流行过列宁装、军便服、中山装等,反映着时代的主流与时代的变迁;从家庭层面,我的家里好像是三个时代的服饰的反映,爷爷奶奶的深色老式衣服,爸爸妈妈的正装,以及我的颜色众多、款式多样的时尚服装。在我的家中,每当小孩子争吵着要买新衣服,老人总会说,那么多的衣服还好好的,怎么还买。我想,这便是代沟吧,也许是老一辈经历了连衣服都穿不起的日子,才养成了今日勤俭的好习惯。回想从前,老一辈似乎有诉不完的苦;着眼当下,他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而这些,也恰恰证明了建国70年来我们国家发展之迅速,对人民生活的积极影响之大。

  住所,是自古至今人们生存发展的必需品。“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是祖先杜甫的殷切期盼;”住上不漏风不漏雨的房子”,这是建国初期农民的期盼。建国初,像很多普通人家一样,我家也是泥土堆成的房子,这种房子十分不稳固,一遇到刮风下雨便会漏风漏雨,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住房条件得到了显著的改善,混凝土做成的房子更加稳固,也更加美观。走进农村,参差不齐的小房子变成了鳞次栉比的小区;走进城市,低矮的平房变成了一栋栋高楼大厦。“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学有所养,弱有所扶,住有所居”的美好愿望在逐步实现着,建国70年来,越来越多的人有了更大的幸福感。

  用的方面,70年来,人们的生活工具、生产工具都在不断的改革创新。在生活中,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流行着“自行车、手表、缝纫机、收音机”的老四件,到改革开放初期,又流行起了被称为新四件的“彩电、洗衣机、冰箱、录音机”,现如今,全自动洗衣机、空调、电脑、轿车、智能手机都已普及,人们的交往联系越来越方便。曾经听父亲说,他小的时候,家里家里买了一台黑白电视机,十里八乡的人都会搬着小凳子一起坐在院子里看电视,骑着自行车都是一种“骄傲的资本”,骑在大街上都会引起人们的注意与羡慕。可见当时人们的生活水平还比较低,再看今日,智能电视机已进入千家万户,智能手机的广泛普及,也让人们随时随地都可以看新闻、看电视、看电影、打电话等,淘宝、支付宝的使用让我们足不出户便可以买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不拿现金就可以付款。那个时代的人或许会很难想象的到现如今我们的生活有多么的便利,正如我们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很难想象得到我们的前辈经历了多么艰难的生活一样。但也正因为如此,更加显示了建国七十年来,我们国家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

  行,建国70年来,人们的出行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建国初期,一般人出行主要是靠双腿,后来,自行车逐渐普及开来成了常见的出行方式,再后来,摩托车,电动车也迅速普及开来,如今,私家车已经普及,但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不断增强,人们推崇一种更加绿色环保的出行方式,于是,地铁、共享单车应运而生。而且,随着我国科技的大力投入,飞机、高铁等远距离出行方式出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尤其是中国高铁,在国内外都享有极高的声誉,中国高铁已经成为中国制造的一个名片。就像我家一样,爷爷奶奶出门喜欢骑自行车,但是这和以前骑自行车的想法与感受却完全不同了,现在骑自行车出行是一种健康绿色的环保方式,而不是因为没有其他的选择。建国七十年来,我们的出行方式从单一到多元,从缓慢到快速,从落后到先进。经历了太多的艰难困苦,但我们的国家矢志不渝,我们的研究人员坚持不懈,刻苦钻研,70年的执着追求,为我们创造了交通安全便捷的今天。

  建国70年来,国家在迅速的发展着,家庭在不断的变迁着。家族的演变伴随着人员的更替,建国之初,我的爷爷们与生活抗争,顽强地生存着;改革开放后。父辈们紧跟国家政策,顺应发展潮流;如今,我辈享受着幸福的生活,也当不断的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祖国的进一步发展出谋划策。建国七十年的发展史也是一部励志的创造史,我们应从中学习经验,汲取教训。这一发展也让我们更加坚定党的领导,更加热爱我们的党和国家。

  沧桑巨变七十年,我们伟大的祖国经历了改革,得到了发展;经历了挫折,得到了进步;经历了痛苦,得到了幸福。国是我的国,家是我的家,国家的发展是人民的期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民族的梦想。在国家七十华诞之际,祝愿我的国家永葆青春活力,更加繁荣富强。

  “身边的故事——纪念建国70周年”作业展示小城之变

  时光荏苒,岁月匆匆,距离新中国成立已经过去70周年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的发展、变化不可谓不大,今天我想从“小城之小变”来看“中国之大变”。

  我的家乡巫山县是位于重庆市的一个小县城,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处于三峡库区腹心,素有“渝东北门户之称”,随着经济的发展,它的变化,我都看在眼里,也记在心里。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巫山也如同中国的大多数地区一样,破败不堪,俨然就是一个落后的小山村。那时的人们住的是石头、黄泥巴修葺成的房子;穿的是缝补过无数次的破布衣服;吃的是玉米面配咸菜。基本的生活物资都只能凭借各种票证才能购买,在物资极其匮乏的当时,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极其低下,更别说位于边缘的巫山了,人们连基本的温饱问题都无法解决。

  这种现状到了改革开放有了极大改变,巫山人民基本上能够吃饱穿暖,文化水平也有了极大的提高。我妈妈是1974年出生的,听她讲:“虽然我那时的生活也很清贫,和现在没法儿比,但是都能吃饱穿暖,到了过年的时候还有肉吃。而且啊,我们这种女孩子也有很多能够去上学了,虽然我只上了小学,但在哪个年代已经很不错了。”在那时的巫山,人们基本以农业为主,人们就是种田,想着如何提高产量,获得更高的收成,对于工业完全没什么概念。

  而到了1998年,巫山才渐渐出现了其他的经济模式,有人开始下海做生意,有人外出打工,大家从外面带来大量新奇的物件,比如传呼机、黑白电视、收音机、缝纫机等等,而电灯也进入了各家各户,不过传呼机、黑白电视这些只有那些极其有钱的人才有。听我妈妈说,他们每天一到晚上就跑到村里有电视的人家里去看电视,经常是聚集了一群人,一边唠嗑一边看电视,直到深夜才愿意离开。

  到了2004年,巫山的小三峡被评为4A级景区,它凭借其秀雅别致、精巧典雅的秀丽山水和湍急刺激的险滩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其中不乏外国游客,旅游业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眼界也随之提高了,当时不少人放弃外出打工,纷纷在当地做起了小生意,有卖纪念品的,也有开旅店和饭馆的,还有专门买车拉游客的,而不少人为了更好的和游客交流,开始学英语。这种火爆的旅游业发展给人们和政府带来大量的经济收入,渐渐地,人们的饭桌上出现了鸡鸭鱼肉,不少人开始盖起了小洋房,彩色电视、电话、洗衣机、冰箱这些家电纷纷进入每家每户,大家穿的衣服样式也越来越多样,颜色越来越丰富。而巫山政府也筹备了新城建设,并将以前的旧城废弃,重新修建的新城完全是现代化建设,矮小破败的土胚房变成了高大坚固的水泥建筑;曲折泥泞的乡间小路变成了宽敞结实的柏油马路;落后缓慢的马车、驴车变成了先进快速的小轿车。

  但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各种各样的问题也接踵而来,不少人为了赚更多钱,抬高物价,诓骗游客,俗称“抬竹杠”,为了谋取暴利,他们将一夜的住宿费抬高到300元一晚,而且还是在别人家里打地铺。或许按照现在的物价来看并不高,但那个年代,300元已经可以到五星级酒店住一晚了,于是这种情况就被传了出去,而那时中国的旅游业也渐渐发展起来,与其雷同的景观数不胜数,但它们有更好的配套设施和更优越的地理位置、交通条件,再加上三峡大坝的修建使得三峡水不再如以前清澈,而长期发展旅游业所堆积的垃圾漂浮在江上,更是严重影响了景观,于是巫山的旅游业开始走下坡路,没了旅游业这一主要的经济支撑,巫山经济收到了严重影响,GDP总量成了全重庆的倒数第三,更是成为了国家级贫困县。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政府开始修建高速公路,严格限制旅游乱象,修补遗留下来的古代建筑,但由于问题积压太久,虽然有所改善,但效果不明显。于是巫山县委、县政府开始联合周围的区县发展全域游,坚持以“做好全域旅游规划”为基础,以“实施精品景区打造”为重点,以“加快产业融合发展”为导向,以“实施全域品牌营销”为抓手,以“加强全域旅游监管”为基础,到2017年,全年接待游客1361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47.37亿,分别同比增长23.43%、19.17%。成功入围“2017全国百佳深呼吸小城”,荣获“海外游客最想去的内地旅游目的地”和“重庆2017年度十大最受关注全域旅游区县”称号,可谓是取得了显著成效。

  而巫山经济发展起来影响最大的就是我们的生活,让我感触极为深刻的莫过于交通了,还记得在我三岁时,第一次到重庆,那时没有高速公路,也没有什么高铁,我们只能坐船,从巫山到重庆花了整整三天三夜,在我七岁时,有了高速公路,我从重庆回到巫山只用了一天一夜,而现在从重庆到巫山只需要6个小时,真的让我不得不惊叹交通的快速发展。现在巫山正在修建机场,等到机场建成,巫山承接的游客会更多,旅游业的发展也将迈入新阶段,我们的出行将会更加方便,现在我到天津上学需要转几次车,但等到机场建成直接就可以坐飞机到天津,将会方便快速太多。

  除了交通,现在的巫山城市环境以及建筑,包括生活方式也有了极大改善,环境从以前的“脏、乱、差”变成现在的干净整洁,建筑从以前的小楼变成现在的高楼大厦,人们纷纷从以前的平房搬到了电梯房里,以前茶余饭后总喜欢几个人聚在一起聊天,现在大家更喜欢待在家里看电视或是下楼锻炼、跳广场舞。而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则更加忙碌,小孩子要急急忙忙赶去上学,青年人要匆忙的去上班,好像总是处于繁忙之中。

  “巫山之小变”正是“中国之大变”的体现,在近七十年的探索中,新中国经历过曲折坎坷,经历过迷茫无助,也经历过成功喜悦,现在中国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洗刷过往的屈辱,重新以势不可挡之姿走向世界。世界第一的三峡大坝;世界屋脊上的巨龙——西藏天路;占世界六成的高铁;世界第一的钢铁产量;六个世界之最的港珠澳大桥;世界第二的GDP 总量;排名第二的北斗卫星;以及中国那逆天的乒乓球,无不在向世界宣告:曾经的巨龙正在回归。

  在中国的阅兵式后,曾有一条微博让我感动的落泪,“开国大典的时候飞机不够,您说飞两遍,现在再也不需要飞两遍了,要多少有多少。这盛世如您所愿,山河犹在,国泰民安。当年送你的十里长安街,如今已是十里繁华。”这一句话既是对周总理的追忆,也是对中国发展的感叹,1949年的阅兵式上需要飞机循环飞,但2019年的阅兵式上我们将震惊全球。

  或许曾经的中华万里河山满目疮痍、伤痕累累,但现在的万里江河繁花似锦、国泰民安。这盛世即是如周总理所愿,也是如亿万中华儿女所愿!

  身边的故事——纪念建国70周年

  时间的车轮滚滚向前,片刻也不停留。光阴荏苒间中华人民共和国走过了六十九年的时间,迎来她七十岁的生日。从一开始的步履蹒跚,到今日从容的在世界舞台上大步流星,这一路上虽然有时跌跌撞撞,有时不被人理解,但是,年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未放弃过努力。

  当七十年前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的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时,一个崭新的年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此屹立于世界东方。我恨我不能早生百年,不能亲眼见证这激动人心的一刻,不能在现场随着人潮欢呼雀跃,不能体会脊背挺直扬眉吐气的那一瞬间,可时至今日,我依旧为伟大的祖国感到无尽的自豪与骄傲。我们的祖国历经百年沧桑,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泥泞中脱身,在一路风雨中艰难前行,中华儿女团结一致奋发图强。从建国时的一贫如洗,到建国初期的国民经济恢复,从人民公社化运动大跃进三年自然灾害,到八字方针,从文革十年浩劫,到国民经济的恢复,从两年徘徊时期,到改革开放,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最终建立。这一条社会主义道路,前期我们走的艰苦卓绝,但终于守得云开得月,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飞速提高,而且在科技、教育等领域有了重大突破。由无名小辈成为在世界多极化中重要的一极,这些成就背后的努力,只有国人才能感觉得到。

  我作为一个踩着二十世纪尾巴出生的一个幸运的小孩,有幸跨越世纪见证祖国的发展。九十年代的一辈人是幸福的一辈人,我们没有经历过先辈们枕戈待旦,也没有经历过先辈们的贫穷和饥饿。我们是被上帝眷顾的一代人,出生于世纪之交、希望之始,生活质量不断提高,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享受着九年义务教育。在我这有限的经历中,我见证了社会无数的变化,交通工具在变化,饮食习惯在变化,服装潮流在变化,科技在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在提升,科技在不断发展,人们的观念在不断更新,最重要的是祖国变得越来越强大,越来越富强。

  我的爸爸妈妈出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出生便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在那个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人们常常吃不到饭,有时只能靠树皮、菜根充饥,最低标准的生存也成了很艰难的一件事。常听爸爸讲起他小的时候,日常的温饱有时都很难满足,只有在春节时才能吃上白米白面,日常的衣服都是缝满了大大小小的补丁,也只有在新年时会添上一件新衣。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食品、面料、以及一些日用品只能凭借票据交换。一时间,各种票据如粮票、布票涌入百姓家,成了百姓们生活的支柱,票据也成了那个年代的一个标志。如今,花花绿绿的粮票、布票已经被网上支付所取代,轻轻松松一扫,便完成了支付过程。在网络极度发达的今天,网上购物越来越普及,足不出户商品就会送上门,省去了大量的时间。在父亲看来,粮票的消失代表了一个时代退出了舞台,那艰苦的童年是他一生不能忘记的回忆,也是不愿再回去的一段时光。这些困难的经历使得父亲更加懂得粮食的珍贵,自幼我和哥哥便被父亲教育不能浪费,一点一滴都是别人辛勤劳动的结晶。父亲对于时代的发展感到欣喜,有时也会感慨时间过得如此之快,时代发展的如此迅速,以至于有一部分人会淹没在时代的浪潮里。

  父亲出生于文革的年代,教育资源匮乏,教育环境简陋。据父亲回忆,他上小学的时候,用的作业本是自己用黑纸装订的,课本是找前几届的学生借来的,一个教室坐着两个班的学生甚至两个年级的学生也不是什么稀有的事情。可这并没有减少父亲对知识的渴望,父亲热爱文学,总会利用空余时间不断充实自己,他对于学习的热爱,连我都自愧不如。父亲自幼便天资聪慧 ,学习成绩也一直是名列前茅,可就是在中考中发挥失常,中考失利,父亲与当地唯一一所高中失之交臂。爷爷家里四个孩子,生活清贫,日子过得很拮据,一个学期两元的学费对这个穷苦的家庭来说并不轻松,供父亲复读一年的计划不得不放弃。父亲的求学生涯止步于中学,这成了父亲一生的遗憾。但他奉行活到老学到老的理念,对于一切新事物都有着无法阻拦的求知欲。父亲的求学生涯早已结束了四十多年,但对于自己的学习用品一直宝贝似的珍藏着,那已经破旧到看不清原貌的本本可能承载了太多父亲隐藏在内心的无处诉说的感情吧,有对知识的渴望,对学习的敬畏,对青春的回忆。当他捧着这个旧本本的时候,洞察世事的眼睛里似乎闪烁着光芒。

  父亲对于历史、军事颇感兴趣,闲来无事喜欢拉着我谈论历史趣事,文学趣闻,如数家珍。八十年代中后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儿童们享受教育的权利得到了更加坚实的保障。他常常感叹我出生于一个幸福的年代,能够得到党和国家无微不至的关照,能够接受好的教育,有良好的学习环境,言语表情间充满了辛酸艳羡之情。现在的我们享受着优质的师资,高端的教学设备,在干净整洁的教学楼图书馆中学习,对比起父亲艰苦的学习环境,这几十年的飞速发展让我们像是生活在天堂,能够无止境的学习知识充实自己。当然,他也时时刻刻告诫我要珍惜这在他心中无比崇高的学习的机会,那是他毕生的梦想。

  父亲深知教育的重要性,不只在于学习成绩,更重要的在于做人。立德修身,勤俭守信,一直是我家立身处世的人生信条。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中国传统观念上对君子人格评判的最高标准,父亲对我和哥哥的要求亦是如此。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文化素养,因时而变顺势而为,在新时代,为建设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而拼搏努力,为祖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生是青年一辈人生的最高信仰以及人生终极目标。

  父亲的前半生经历了祖国的萧条时期,也见证了祖国的大发展、大繁荣。因此,格外关注国家政策方针,科研成就每当国家取得重大成就时,

本文共约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