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天津导游词范文的精选

2019-02-22

  津菜是具有天津风味的地方菜系。小编为大家挑选整理了一些导游词,仅供参考学习,希望能帮到你们哦。

天津导游词范文的精选

  千像寺导游词

  千像寺位於天津市蓟县盘山风景名胜区的盘山园陵东,属乾隆行宫“静寄山庄”。为行宫外八景之一,天津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包括唐刻千佛像、千像寺遗址、辽代《盘山千像佑唐寺创建讲堂碑》等。

  千像寺又名叫“佑唐寺”,始建於唐开元年间,唐末毁於兵火。辽初重修,建有佛殿、僧堂、库厨。佛殿分三层,前殿供弥勒佛;中殿供南海圣佛;後殿为清代所建藏经阁,供玄奘法师像,像两旁有六个红木巨箱,内装经卷。藏经阁两边有配殿,西供药王,东供真武。乾隆十年奉敕重修,正殿悬乾隆书额“雨花福地”。

  寺周围的巨石岩壁上,有线刻佛像三百馀尊,大小不一,高l.5-2米,宽0.4-o.49米,佛座高1.3米,莲座宽1米。佛像分立式、趺座两大类,有的三四尊一组,有的一尊独占一石。佛像面颊丰腴,仪态端庄,头戴宝冠,褒衣博带,背托佛光,脚踩仰俯莲花,浅条流畅,颇具唐代艺术风格。

  千像寺院中的《盘山千像佑唐寺创建讲堂碑》,系辽圣宗耶律隆绪统和五年(987年)所立。高三米,宽一米。碑额四角雕饰蟠螭,线条流畅,形象生动。碑正面铭文一千六百馀字,系蓟州军事判官李仲宣撰,燕台愍忠寺僧德麟书。书法刚劲俊秀,是难得的艺术珍品,被誉为“京东第一碑”。

  碑文中记述了辽代蓟州和盘山的开发情兄,及该寺的创建经过。碑中称蓟门“地方千里,藉冠百城,红稻青粳,实渔盐之沃壤,襟河控狱,当旆戟之奥区。”为研究盘山地区的历史、地理、物产等,提供了史料。又记载了千像寺得名的来由:“自昔相传有尊者挈杖远至,求植足之所。僧室东北隅,岩下有澄泉,恍惚之间见千僧洗钵,瞬间而泯,因此构精舍宴坐矣。厥後,於溪谷涧石之面,刻千佛之像,而以显其殊胜也。”碑的侧面为辽重熙十五年(1046年)补刻的一段文字,是千像、妙香两寺因土地问题发生争讼後,共同立下的疆界记录。

  此碑西面,有《盘山古刹佑唐寺重铭碑》与之并立,为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孟夏,松溟德庵撰书。在藏经殿前,尚存倾圮的《重修千像寺藏经殿碑》。

  干像寺後山崖上,有一巨大的圆石,屹然独立於另一岩石之上。人们用手推撼,石体微微晃动,名“摇动石”,为盘山八大怪石之一。明刘侗的《帝京景物略》、袁宏道的《游盘山》中均有记载。《游盘山》中写道:“摇动石者,两石相载,大於车轮。试单臂徐引,则左右动摇,若多人共牵则不复得试。”清诗人王瑛的《摇动石》写道:“顽石若有灵,所处亦良险;不必待生公,逢人头便点。”摇动石上,南有线刻佛像,东有“摇动石”等刻字。

  摇动石旁有洞窟一处,名“契真洞”,洞口镌有篆书“无量寿佛”四个字。洞内有一尊浮雕坐佛,高约二米,为天津市内仅有的石窟佛像。

  天津鼓楼的导游词

  大家好!首先,我代表天津**旅行社欢迎大家参加本次旅游活动。我叫xx,大家叫我小x就可以了,我旁边这位是经验丰富的驾驶员*师傅。今天就让我们这一老一少为您服务,如果大家在旅途中有什么要求,请尽管提出来,我们一定会尽量满足。我真心的祝愿大家能在今天度过一段美好的时光。

  大家注意一下,我们现在是在南门外大街上,很快就到鼓楼了。我在这里先给大家做一个简单的介绍。鼓楼商业街位于天津老城厢繁华商业区。它是天津的发源地和历史上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在洪武三十一年,明太祖朱元璋病故,朱棣发动了“靖难之役”,他夺取皇位后,于1404年在天津设卫,同年修建了天津城即老城厢,并以镇东,安西,定南,拱北命名四个城门。它也是鼓楼商业街的前身。

  好了,我们到鼓楼商业街了,现在是9:30,我们12:00准时回到车上,请大家一定要注意安全,下车时随身带好自己的物品,不要放在车上。记住我们的游览车为白色客车,车号为津A1111。

  大家看我们身后的就是鼓楼商业街了。我先给大家做个简单的介绍。鼓楼商业街重建后是以鼓楼为中心,向北,南,东延伸,形成三条繁华的商业街道。整个街区都是明清建筑风格,是集旅游,文化,休闲,娱乐,购物于一体的大型旅游商贾步行街。我们后面的就是南街,又称“东方不夜城”,它对面的北街又称古董珠宝街,东街又称“精品购物街”。

  而它的重中之重还要说是鼓楼。鼓楼位于城的中央,我们在这里就可以远远的看到。鼓楼其实并没有鼓,实际是钟楼。楼上原有一副对联:“高敞快登临,看七十二沽往来帆影;繁华谁唤醒,听一百八杵早晚钟声”。原来大钟每日早晚各敲54下,紧十八慢十八,不紧不慢又十八。大钟每天提醒市民的作息时间,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因此鼓楼被列为天津卫三宗宝,即鼓楼,炮台,铃铛阁之首。重修后的鼓楼共有四层,下面三层是天津危陋平房改造成果展,四层为钟楼,新钟重达3顿。新建鼓楼又以新的风姿成为天津的象征。

  在东街上还有全国第一座以戏剧为主题的博物馆——天津戏剧博物馆,也是广东会馆旧址。一会儿我会在那给您做详细地介绍。下面就让走进鼓楼商业街来领略一下它独特的文化气息。

  我们现在看到的就是广东会馆的戏楼,这些是当时看戏的茶座,大家先找个位子坐下歇一会儿,听我简单地给大家介绍一下广东会馆。

  广东会馆始建于1903年。2001年被晋升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被收入《世界精品建筑》,天津独此一家。戏楼作为会馆的主体建筑,也是目前我国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好的古典式戏楼。广东会馆在建筑上集南北风格为一体,外部采用北方的楼砖建筑,内部采用潮州的建筑风格——雕梁画柱。大家可以看到,这整个戏楼都是金漆木雕的,它是在南方雕刻完之后运到北方,又重新拼接起来的,整个建筑没有用一个钉子,在76年唐山大地震时,它也是丝毫不动。

  我身后的这个舞台是伸出式舞台,这种舞台三面接触观众,您坐在下面时视线不受阻挡,可与演员达到充分的表情交流。自1908年上海受到西方的影响兴建了第一座镜框式舞台,也就是幕在前,台在后,我们传统的伸出式舞台就从中国舞台建筑中绝迹了。因此,广东会馆的戏台成为我国伸出式舞台建筑的绝唱。

  大家抬头看,舞台顶部有一个螺旋状的藻井,玲珑剔透,金碧辉煌。它由数以百计的斗拱组成,演员在舞台上不用扩音器,它将声音吸进,再折射出去,能够保持自然的音质和音量。而且我们发现戏楼内和舞台上没有一根柱子,您的视线不受阻挡。同时,舞台仅比地面高一米,您的视线也基本是平视的;如果您坐在高4米包厢里,俯视台上的角度为100—150度,正好符合生理视觉特点;这体现出戏楼的设计者充分地为观众着想,很好地解决了视、听效果的问题。

  我们看这块匾额,写着“薰衣南来”,意思是好运从南方飞到北方来;在它下面是镶嵌着“天官赐福”的彩色镂空木雕,中间有一个穿红袍的天官,他站在祥云之上,手指着红日,意为“指日高升”。天官前面跪着一个仙童,手里托着一个花瓶,瓶里插着三枝毡,意为“平升三级”。也就是说升官发财的日子不远了,还要连升三级;在天官的身后刻有猴子,向日葵,蜜蜂,意作“早日封侯”。在它的四个角浮雕着口衔桃枝的蝙蝠,意作“福从四方来”。整个画面紧凑匀称,堪称彩色木雕的杰作。

  会馆建成后,在1912年孙中山先生北上,在此发表演讲“我亿万万同胞,同心协力,何难称雄世界”。还有许多艺术家像邓颖超、梅兰芳等都在此演出过。作为全国第一座戏剧博物馆,我们在戏楼的后面展出了戏剧人偶像,一共展出了50多个剧目,将近百十人。再有,后面还有一个四合院,包括中国戏曲发展史,中国京剧发展史和梨园拜师堂。

  现场解说到此结束,下面的时间,大家可以自己游览。在此提醒大家游览中注意安全,保管好自己的财物,我们的集合时间是12:00,到时我会在车场恭候大家,我们的车牌号是津A1111,白色车。

  我们一天的游览就要结束了,服务中的不足之处,希望大家多多包涵,多提意见。俗话说:“两山不能相遇,两人总能重逢”。希望能有机会再次为大家服务。谢谢!

  天津大沽口炮台导游词

  各位游客好!

  我们将要参观的景点是闻名中外的大沽口炮台遗址。大沽口炮台遗址始建于清代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在中国近代使上占有重要地位,是近百年来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列强入侵中国的前哨阵地。大沽口炮台曾与文州虎门炮台遥相呼应,共同捍卫我们祖国的南北大门。

  大沽口炮台遗址具有很高的历史文物价值。古往今来,无数的仁人志士到此凭吊,激发心中的文爱国主义热情。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解放前后曾两次亲临大沽口炮台,1919年3月,毛主席送赴法勤工俭学的留学生去上海。由北京出发,专程到天津下车到大沽口炮台参观凭吊,并和同志们畅谈祖国未来以及个人的远大理想。1954年4月23日,毛主席视察天津新港碱石后再次来到大沽口炮台并留影纪念,体现了伟人对大沽口炮台的重视和关心。

  游客们,我们现在参观的是大沽口炮台遗址纪念馆。它以丰富的历史资料,其中包括:文字、图表、历史照片、实物赞美财现了大沽口炮台的历史过程。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石牌坊上的“海门古塞”四个大字,它将把我们带到那 遥远的战火纷飞的年代,让我们目睹帝国主义列强是怎样践踏分割祖国母亲的躯体,以及中华儿女是如何前赴后继,不怕牺牲,用自己血肉之躯组成抗击帝国主义列强侵略的不倒长城。为了纪念在四次大沽口保卫战中为国捐躯的先烈,市政府在1997年香港回归之际建立了“大沽口炮台遗址纪念碑”,它镌刻着中国民不畏列强,抵御外侮的英勇史迹和光荣传统。在四次大沽口保卫战中为国献身的英烈永垂不朽!

  第一次大沽口保卫战发生在1858年1月英法联军占领广州,为迫使清政府签订新的不平等条约,侵略者公然叫嚣“现在只有一个办法取胜,即占领天津直接威胁北京”。5月份英法联军进攻大沽口炮台,将士奋起反抗,击沉敌舢舨4只毙敌近百名,法军炮艇“霰弹”号受重创,艇长被击毙。正当守台将士与敌人艰苦鏖战之际,手握兵权的直隶总督谭廷襄,布政使钱昕和却临阵脱逃,致使守军士气大挫。英法帝国主义乘机攻取大沽口炮台,第一次用大炮轰开了中国的北方大门,迫使清政府同沙俄、美国、法国签订了不平等的《天津条约》。

  1859年6月,英、法、美三国公使借口到北京与清政府交换条约文本,率舰队到大沽口外,向清政府施加压力。清政府当即照会侵略军,换约可带少数随员由北塘登陆进京。但英法侵略者恃强成性,执意从大沽口登陆,武装护送公使进京,并于6月25日下午炮轰大沽口炮台,挑起第二次大沽口海战。中国军队被迫开炮自卫,新修建的大沽炮台发挥了强大的威力。结果进攻者完全失败。远征队只得退却,并且在战斗中损失三艘英国战舰,英军死伤464人、英军官死5人、伤23人。海军司令贺布也受了伤,这是第一次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军队抵抗外国侵略军所取得的最大一次胜利,也是当时英帝国主义在亚洲遭到的最惨重的失败。

  在这次战役中,清军将领直隶提督史荣椿,大沽协副将龙汝元表现了高度的爱国热情。当时史荣椿守南岸中炮台,龙汝元守北岸前炮台。他们“奋勇先登,亲然巨炮,击中夷舰。”不幸的是二位爱国将领先后中炮,为国捎躯。

  现在我们看到的大沽口炮台是同治、光绪时期修建的后经“庚子事变”遭到八国联军破坏而残存下来的遗址。

  我们现在在登上的炮台是大沽口炮台“威、镇、海、门、高”五座炮台之中的“威”字炮台,也是当时惟一的一座圆形炮台。始建于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第二年,即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炮台高20余米,马道长57.5米,炮台顶面直径30余米。1997年香港回归之际进行修复。这里陈列的铁炮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的前膛炮,火药从炮口填入,然后入入球形炮弹,用火种点燃,引信炮弹即打出,炮弹是实心的,打到目标只能砸一个洞。前面的四门铁炮是从炮台附近挖掘出来的,炮膛都已残缺,这是根据1901年《辛丑条约》第八款规定:“拆毁大沽口炮台”而人为破坏的,它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罪证。中间的大铁炮是根据历史资料重新仿制的。

  大家都知道,天津历来是是北京的门户,而大沽海口又是“津门之屏”,自明代初期永乐皇帝朱棣迁都北京,大沽海口的战略地位就显得十分重

本文共约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