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的国学书籍有那些

2018-08-07

  对于初入国学的你,是不是不知道看什么书。让小编来告诉你经典的国学书籍有那些吧。

  经典的国学书籍有那些

  经部

  十三经

  周易 尚书 诗经 周礼 礼记 左传 公羊传 谷梁传 论语 孝经 尔雅 孟子 仪礼

  其他

  四书章句集注 春秋繁露 新本郑氏周易 大戴礼记 韩诗外传

  易纬是类谋 易纬坤灵图 易纬乾元序制记 陆氏易解 中庸

  东坡易传 周易正义 轻松学诗经 尚书正义 易传

  韩诗外传 毛诗正义 泰泉乡礼 深衣考误 深衣考

  仪礼注疏 礼记正义 周礼注疏 春秋左传正义 大学

  春秋谷梁传注疏 孝经注疏 春秋公羊传注疏 周易参同契 大学集注

  孟子集注 中庸集注 论语集注 孟子字义疏证 大学问

  论语注疏 孟子注疏 尔雅注疏

  史部

  二十五史

  史记 宋书 梁书 魏书 陈书

  南史 北史 南齐书 北齐书 周书

  汉书 后汉书 三国志 晋书 隋书

  旧唐书 新唐书 旧五代史 新五代史 宋史

  辽史 金史 元史 明史 清史稿

  其他

  资治通鉴 续资治通鉴 唐才子传 贞观政要 逸周书

  古列女传 徐霞客游记 大唐西域记 荆楚岁时记 战国策

  前汉纪 后汉纪 华阳国志 东观汉记 通典

  唐会要 唐律疏议 吴越春秋 洛阳伽蓝记 越绝书

  前汉纪 江表志 江南野史 五国故事 邺中记

  三楚新录 江南馀载 吴越备史 九州春秋 越史略

  东观奏记 北狩见闻录 竹书纪年 五代史阙文 官箴

  平宋录 大金吊伐录 松漠纪闻 翰林志 高士传

  李相国论事集 赤松山志 真腊风土记 荆楚岁时记 北戸录

  岳阳风土记 溪蛮丛笑 吴中水利书 岁华纪丽谱 吴地记

  平江记事 南岳小录 岭表录异 东京梦华录 风土记

  益部方物略记 游城南记 淳熙三山志 桂林风土记 朝鲜赋

  南宋都城纪胜 桂海虞衡志 洛阳名园记 南方草木状 佛国记

  捕蝗考 宋朝事实 大清律例 三国杂事 史通

  子部

  兵书类

  武经七书

  《孙子兵法》 《吴子兵法》 《六韬》 《司马法》

  《三略》 《尉缭子》 《唐李问对》

  其他兵书

  《孙膑兵法》 《百战奇略》 《握奇经》 《练兵实纪》 《将苑》 《何博士备论》

  《三十六计》 《守城录》 《孙子略解》 《乾坤大略》 《墨子城守各篇简注》

  《兵制》 《阴符经》 《太白阴经》 《历代兵制》 《素书》 《备论》

  其他子部

  墨子 列子 庄子 荀子

  申鉴 说苑 新语 论衡

  茶经 棋经 中论 邓子

  盖庐 人物志 潜夫论 初学记

  洛阳牡丹记 王守仁全集 四十二章经 论衡校释

  梦溪笔谈 太平广记 孔子家语 韩非子

  鬼谷子 归田录 唐新语 公孙龙子

  搜神记 搜神后记 周易参同契 山海经 校注

  艺文类聚 穆天子传 唐摭言 颜氏家训

  古画品录 盐铁论 宋高僧传 广弘明集

  老子道德经 钝吟杂录 弘明集 宣室志

  世说新语 金匮要略注 九章算术 吕氏春秋

  黄帝内经灵枢经 黄帝内经素问 备急千金要方 伤寒论注

  难经本义 神农本草经 孔丛子 抱朴子内篇

  法言义疏 风俗通义 鹖冠子 齐民要术

  潜夫论 范子计然 西京杂记 晏子春秋

  周髀算经 朱子语类 山房随笔 林泉高致集

  吴子兵法辑佚 银雀山尉缭子 司马法逸文 群书治要三略

  孙子略解 水战兵法辑佚 群书治要六韬 敦煌写卷六韬

  怀王墓竹简六韬 六韬逸文 汉墓竹简六韬 老子集注

  范蠡兵法辑佚 太公兵法 太公金匮 太公阴谋

  端溪砚谱 歙州砚谱 扬州芍药谱 橘录

  糖霜谱 刘氏菊谱 洗冤录集 荔枝谱

  高僧传 阴符经 随隐漫录 画继

  续高僧传 方言校笺

  集部

  楚辞

  楚辞 楚辞补注

  总集类

  全上古三代文 全秦文 全汉文 全后汉文 全三国文

  全后周文 全北齐文 全陈文 全梁文 全齐文

  全隋文 全唐文 先唐文 唐文拾遗 唐文续拾

  全宋文 全晋文 全后魏文 全唐诗 全宋词

  千家诗 文心雕龙 文选 乐府诗集 全元曲

  全宋诗 历代诗词赋

  其它集类

  优古堂诗话 诚斋诗话 庚溪诗话 草堂诗话 藏海诗话

  六一诗话 后山诗话 彦周诗话 二老堂诗话 怀麓堂诗话

  沧浪诗话 诗品 诗人玉屑 中山诗话 观林诗话

  李太白全集 王右丞集笺注 欧阳修集 国 语

  其他

  四库全书目录(介绍、史话、乾隆《文渊阁记》)

  总 目 经 部 史 部 子 部 集 部 考 证

  辑注类

  三字经 庄子集解 商君书 汉官六种 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

  千字文 孟子全译 史记三家注 九家旧晋书辑本 敦煌变文集新书

  百家姓 老子校释 世说新语笺疏 太平经合校 管子轻重篇新诠

  幼学琼林 列子集释 新语校注 龙文鞭影 八家后汉书辑注

  论衡校释 孙子兵法论正 明夷待访录 裴注三国志 文心雕龙注

  古文观止 曾国藩文集 菜根谭 传习录 文心雕龙考异

  增广贤文 曾国藩家书 金人铭 众家编年体晋史 文心雕龙义证

  专题类

  历史 军事 文化 图片

  关于国学的基本介绍

  渊源演变

  "国学"这个概念中国历史上就有,《周礼》里面就有,《汉书》、《后汉书》、《晋书》里面,都有"国学"的概念。唐代也有,你看庐山下面有个--现在也还叫--白鹿洞书院,这个书院最早是在南宋朱熹把它建成,成为当时的"四大书院"之一。但是在朱熹之前,这个地方不叫白鹿洞书院,而是叫"白鹿洞国学"。白鹿洞国学是个什么意思呢?是所学校。可见,在中国历史上,"国学"这个概念是有的,"国学"这个名词是有的,但历来讲的所谓"国学",都是指"国立学校"的意思。明初设中都国子学,后改为国子监,掌国学诸生训导的政令。 国子监设有礼、乐、律、射、御、书、数等教学科目。

  近代以来所谓"国学"一词,有学者认为源自日本,江户时代中期日本思想界一部分人,如荷田春满等提倡对日本的古代典籍进行研究,以探明本土固有的文化,遂有"国学"之称。"五四"运动期间,陈独秀等发起新文化运动,将中国的落后挨打归罪于二千年来的封建制度,归罪于以孔子和四书五经,提出"打倒孔家店"等激进口号。但胡适等人在运动后期则针对性地提出"整理国故"口号,主张"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的口号,力图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出中西文明的有机结合点,为中国的新生寻找出路。1934年,章炳麟在苏州创办章氏国学讲习会,对国学做了总结性的讲解。章炳麟上述几次演讲经过记录整理,出版了《国故论衡》、《国学概论》、《章太炎国学演讲录》等书,在二三十年代影响很大。章炳麟所谓国学分为"小学""经学""史学""诸子""文学"五部分,由此可以看出他对国学范围的界定。此外,胡适、顾颉刚、钱穆等人也有关于"国学""国故""国粹"的种种论述。 自 "西学东渐"之风后,为了区别开"西学"与"中国之学",便产生了现"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学术"这个国学概念。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批判胡适买办哲学和资产阶级唯心史观,以及历次的文艺批判运动,"国学"作为一个口号或名词已基本消失。只是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随着"爱我中华"之风日炽和"中国崛起"口号之响起,尤其是"孔子学院"在海外的遍布和祭孔大典在国内的连续上演,"国学"又在海内外以前所未有的热度火起来。

  涵义解读

  何谓国学?这个词的涵义有不同的解读,社会上尚未有统一的认识。有学者认为国学无论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凡是中国的文化学术都属于国学;亦有学者认为国学是专对治国理政而言的,国学特指"治国理政"之学。但无论怎样,有两点是可以确定的:

  1、国学的基本定义是什么?"国学"的现在涵义是"西学东渐"后相对"西学"而言的,所以国学无可争议是"中国固有的文化学术"。

  2、国学门类宽泛复杂,有无主从之分?国学是以先秦诸子百家为根基的,先秦诸子百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并无主从关系;如就各时期所起作用而论,诸子百家学说在各时期各相应领域都起着重要作用,所以诸子百家学说并无主从之分。

  现在一般提到的国学,是指以先秦经典及诸子学为根基并涵盖后期各朝代的各类文化学

本文共约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