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华传统文化--生活礼仪

2018-11-02

  礼仪是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为了相互尊重,在仪容、仪表、仪态、仪式、言谈举止等方面约定俗成的,共同认可的行为规范 。是对礼节、礼貌、仪态和仪式的统称。

  诞生礼

  从妇女未孕时的求子到婴儿周岁,一切礼仪都围绕着长寿的主题。诞生礼还包括“三朝”“满月”“百日”“周岁”等。“三朝”是婴儿降生三日时领受各方面的贺礼。"满月”在婴儿满一个月时剃胎发。

  “百日”时行认舅礼,命名礼。“周岁”时行抓周礼,以预测小儿一生命运、事业吉凶。

  冠礼

  古代男子成年时(二十岁)加冠的礼节。

  冠礼在宗庙中进行,由父亲主持,并由指定的贵宾给行冠礼的青年加冠三次,先后加缁布冠、皮弁、爵弁,分别表示有治人、为国出力、参加祭祀的权利。加冠后,由贵宾向冠者宣读祝辞,并给起一个与俊士德行相当的美“字”,使他成为受人尊敬的贵族成员。

  因为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所以后世将二十岁称作“弱冠”。

  笄礼

  男子二十而冠,女子十五而笄。

  女子在十五岁许嫁之时举行笄礼,结发加笄,也要取“字”。结发是将头发梳成发髻,盘在头顶,以区别童年时代的发式。

  婚冠礼

  古代嘉礼之一。

  《周礼》:“以婚冠之礼亲成男女。”

  古代贵族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后即可成婚,并享受成人待遇,女子十五岁行笄礼后也可结婚。所以把婚礼、冠礼合称为婚冠礼。

  六礼

  中国古代婚姻的六种手续和礼仪,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简单来说,纳彩即男方家请媒人去女方家提亲,女方家答应议婚后,男方家备礼前去求婚。问名,即男方家请媒人问女方的名字 和出生年月日。纳吉,即男方将女子的名字、八字取回后,在祖庙进行占卜。纳征,亦称纳币,即男方家以聘礼送给女方家。请期,男方家择定婚期,备礼告知女方家,求其同意。亲迎,即新郎亲至女家迎娶。

  六礼之中,纳征和亲迎最为重要。

  飨燕饮食礼仪

  飨在太庙举行,烹太牢以饮宾客,重点在礼仪往来而不在饮食;燕即宴,燕礼在寝宫举行,主宾能够 开怀畅饮。燕礼对中国饮食文明酿成有悠久的影响。

  节日设宴在中国民间食俗上酿成节日饮食礼仪。正月十五吃元宵,清明节吃冷饭寒食,五月端阳的粽子和雄黄酒,中秋月饼,腊八粥,辞岁饺子等都是节日仪礼的饮食。

  在特定的节日吃特定的食物,这也是一种饮食礼仪。

  家祭

  古人在家庙内祭祀祖先或家族守护神的礼仪。唐代即有专人制订家祭礼仪,相沿施行。

  宋代陆游 《示儿》诗中就有:“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牺牲

  古指祭祀或祭拜用品。

  供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和供盟誓、宴享用的牲畜。

  《左传?曹刿论战》中道:“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三牲

  主要用于祭祀,古代的牲畜都有应用等级,两两不同,所以,也可以理解为组合祭祀、大型组合宴会中的“三个不同等级使用的牲畜”,以牛、羊、猪为大三牲,以猪、鱼、鸡为小三牲。

  五谷

  粮食作物的统称。

  “五谷”之说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论语?微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但对五谷的解释却有不同,一说是黍、稷、麦、菽、稻,一说是黍、稷、麦、菽、麻。

  太牢

  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猪)三牲全备为“太牢”。

  古代祭祀所用牺牲,行祭前需先饲养于 牢,故这类牺牲称为牢。

  少牢

  诸侯、卿大夫祭祀宗庙时所用的牲畜。

  用羊、豕各一,在祭品的规格中低于“太牢”。

  袓道

  古代为出行者祭祀路神和设宴送行的礼仪。

  《汉书》载,西汉将领李广利率军队出击匈奴之前,“丞相为祖道,送至渭桥”。

  《荆轲刺秦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

  文中的“祖”就是“祖道”,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送别。

  斋戒

  古代遇有祭祀或重大事件,事先要沐浴、更衣、独居,戒其嗜欲,以示心地诚敬,这些活动叫“斋戒”。

  “斋”又称“致斋”,致斋三日,宿于内室,要求“五思”(思其居处、笑语、志意、所乐、所嗜),这主要是为了使思想集中、统一。“戒”又称“散斋”,散斋七日,宿于外室,停止参加一切娱乐活动,也不

本文共约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