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关于隋唐时期的科学技术历史概述

2018-10-18

  隋唐时期是我国古代一个经济文化发展的新时期。随着南北统一,以前各割据政权的科学成果相互交融,因此科学技术有了新的发展,这主要体现在天文历算学、医学等方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文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天文历算

  天文的发展离不开数学的进步。唐代王孝通(约生活在北周武帝至唐太宗时期)在《缉古算经》中首次运用解三次方程式的方法来解决复杂的工程计算问题。全书共二十个问题,如第二问,即以三次方程式来解答土木工程问题:

  假令太史造仰觀臺,上廣袤少,下廣袤多,上下廣差二丈,上下袤差四丈,上廣袤差三丈,高多上廣一十一丈。甲縣差一千四百一十八人,乙縣差三千二百二十二人,夏程人功常積七十五尺,限五日役臺畢,羨道從臺南面起,上廣多下廣一丈二尺,少袤一百四尺,高多袤四丈,甲縣一十三鄉,乙縣四十三鄉,每鄉別均賦常積六千三百尺,限一日役羨道畢,二縣差到人共造仰觀臺,二縣鄉人共造羨道,皆從先給甲縣,以次與乙縣,臺自下基給高,道自初登給袤,問臺道廣、高、袤及縣別給高、廣、袤各幾何?

  唐高宗时,李淳风(602-670年)等人审定并注解了《九章算术》、《海岛算经》、《孙子算经》、《五曹算经》、《张丘建算经》、《夏侯阳算经》、《周髀算经》、《五经算术》、《缉古算经》、《缀术》等十部算经,称为“算经十书”。显庆元年(656年)十二月,唐置国子监算学,“算经十书”成为唐朝算学的规定教科书。其中《缀术》在公元十世纪不幸失传,其余九部基本流传至今。

  (國子監)算學博士二人,從九品下。學生三十人。博士掌敎文武八品已下及庶人子爲生者。二分其經,以爲之業。習九章、海島、孫子、五曹、張邱建、夏侯陽、周髀十五人,習綴術、緝古十五人。其紀遺、三等數亦兼習之。

  《旧唐书》

  历法方面,刘焯在隋开皇二十年(600年)提出制订的《皇极历》,吸取了北齐以来成果,发明了等间距二次内插法,推算每天太阳视运动的速度。太阳视运动即我们在地球上以地球为参照物观看太阳的运动。西方即根据此种运动一度认为地球为宇宙核心,即地心说。

  唐初,王孝通还与其孙编制过《戊寅元历》,已经开始使用定朔法,即按照实际日月观测位置为准来确定一个月为29或30日的方法,而取代之前的平朔法,即大月(30日)小月(29日)间隔排列。到唐高宗时,李淳风造《麟德历》,从此确定使用定朔法,相沿至今。

  唐玄宗时,命僧人一行(683-727年)主持改历。一行与梁令瓒合作创制了能够直接测量黄道坐标的黄道游仪,并以此测量了二十八宿距天球北极的度数,第一次发现了恒星位置变动的现象。一行还根据南北各地测量北极高度及二至日日影短长的结果,推翻了“王畿千里,影差一寸”的说法,证明影差与距离的比例不是定值,而早在南北朝时就有人怀疑这种说法,隋代刘焯也建议通过实地测量来证实,没有得到采纳,到这时才通过实测证实。通过在今河南东部、南部的测量,他得出大约351里80步(约合今123.7公里),北极高度相差一度,与现代值相差11.8%,是世界历史上在地面实测子午线的一次重要尝试。

  开元十五年(727年),《大衍历》成。一行根据对地球绕太阳运行时速度变化的大致规律,提出每两个节气之间黄经差相同,时间间距不同的定气概念。于是他发明了不等间距二次内插法。

  开元十三年(725年),一行还与梁令瓒合作制成了漏水转动的浑天铜仪。仪体29至30转而日月相会,为一月;仪体365转而日周天,为一年。这种表示天体运动并指示时间的仪器是后世天文钟的前身。

  医学

  隋唐医学有了新的发展。我们可以从唐代国子监的医学博士教习内容来看:

  諸藥醫博士一人,正八品上。助敎一人,從九品下。醫師二十人,醫工一百人,醫生四十人,典藥二人。博士掌以醫術敎授諸生。醫術,謂習本草、甲乙脈經,分而爲業,一曰體療,二曰瘡腫,三曰少小,四曰耳目口齒,五曰角法也。

  《旧唐书》

  可见当时已经分有内科(体疗)、外科(疮肿)、小儿科(少小)、耳目口齿科等,还有今天中医拔火罐的前身“角法”。

  針博士一人,從八品下。針助敎一人,從九品下。針師十人,針工二十人,針生二十人。針博士掌敎針生以經脈孔穴,使識浮沉澀滑之候,又以九針爲補瀉之法。其針名有九,應病用之也。

  按摩博士一人,從九品下。按摩師四人,按摩工十六人,按摩生十五人。按摩博士掌敎按摩生消息導引之法。

  《旧唐书》

  还有针灸、按摩等专门的博士,其中,先学习经脉穴位和脉象后,才能治疗。

  这一时期也出现了很多医学家,留有著作传世,体现了这一时期的医学成就。

  隋代曾任太医令的巢元方等人共同撰写《诸病源候论》,共五十卷,分为六十七门,一千七百二十论,研究病因,并对疾病进行分类、鉴别与诊断,是一部医学巨著。

  隋代至唐初的孙思邈(581?-682年),以其对医药学的伟大贡献,被称为“药王”。他撰成《千金方》三十卷与《千金翼方》三十卷。孙思邈还重视特效药的研究与药物的采集方法,除药物学之外,还有很多医学著作。孙思邈认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体现了他高尚的医德。

  凡欲為大醫,必須諳素問、甲乙、黄帝鍼經、明堂流注、十二經脉、三部九候、五臟六腑、表裏孔穴、本草藥對、張仲景、王叔和、阮河南、范東陽、張苖、靳邵等諸部經方,又須妙解隂陽禄命、諸家相法及灼龜五兆周易六壬,並須精熟,如此乃得為大醫。若不爾者,如無目夜遊,動至顛殞。次須熟讀此方,尋思妙理,留意鑚研,始可與言於醫道者矣。又須涉獵羣書,何者?若不讀五經,不知有仁義之道;不讀三史,不知有古今之事;不讀諸子,覩事則不能黙而識之;不讀内經,則不知有慈悲喜捨之徳;不讀莊老,不能任真體運,則吉凶拘忌,觸塗而生。至於五行休王,七耀天文,並須探赜,若能具而學之,則於醫道無所滯礙,而盡善盡美者矣。

  《千金方》

  唐高宗时,苏敬等人重修《本草》,共五十四卷,被称为《新修本草》,一名《唐本草》、《英公本草》(因英国公李勣参与编撰而得名),正文实际载药850种,较南梁陶弘景《本草经集注》新增114种,还改正了《集注》中错误记述的四百多种药物。新增的药物中,不少传自波斯、南海等地,这反映了古代丝绸之路交流对中医发展的促进作用。《新修本草》也是世界上第一部国家编定颁布的药典。

  唐玄宗时,王焘(670-755年)撰《外台秘要》四十卷,分为一千一百零四门,记载了六千多个药方。王焘几乎将当时所见的各种医书都研读过,采撷精要,因此《外台秘要》价值很高。

  王冰(约710-805年)潜心研究《素问》,著成《补注黄帝内经素问》二十四卷,八十一篇,对整理中医古籍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后人研究《素问》,大多是在王冰已有的基础上。

  建筑

  隋唐以前的建筑,今天所能见到的极少。由于隋唐建筑仍有少量存世,加之这一时期相关传世文献较多,又被借鉴到周边各国,因此有必要专门介绍隋唐建筑。

  赵州安济桥位于今河北赵县,跨洨河,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跨大弧平的单孔石拱桥。这座桥由隋代工匠李春设计而成,主孔净跨度为37.02米,全长54米,券高7.23米。主券两侧,分别有两个空腔小券,以减轻桥身与桥基的负重,在洪水时可以增加过水面积以减轻对桥的压力。

  隋唐长安城是隋代建筑家宇文恺、高龙义与唐代阎立德设计建筑的。全城规模宏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全城周围约七十里,坊市、街道、绿化、排水等方面规划完整。这一时期,里坊封闭,市场集中,是长安城和唐代部分重要城市,甚至是边疆部分少数民族政权和周边国家都城的突出特点。

  长安城有三大内:位于城市正北方的宫城,东城的兴庆宫,以及在外郭城东北的大明宫。大明宫始建于唐太宗时,高宗时完成,正殿含元殿面阔十一间,进深三间,台基高出地面四十余尺。宫内还有马球场、梨园、道观等各种不同功能的建筑和场所。

  唐代木构技术已经相当成熟。今天山西省五台山的南禅寺,建于建中三年(782年),佛光寺建于大中十一年(857年),是我国现存最古的木构建筑。

  此外,唐代砖瓦建筑也逐渐在南方开始推广,部分地区用瓦房代替了竹木建筑,有的城市开始在城墙上包砖。

  雕版印刷术

  雕版印刷术最早应与印章的篆刻等艺术有关。最初雕版印刷是为了印制佛像、图画等物品,与佛教的传播和发展也有关系。中国古代在普及纸制品后,以写本为主,但写本如果抄成复本,会出现转抄错误,而转抄耗费时间长,因此写本书籍很易散佚。雕版印刷术出现后,这种情况大为改观,很多书籍从此可以流传至今,这在文化传播上具有重大的意义。但雕版印刷有很大的弊端,即只能印刷一种印刷品

本文共约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