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如何转变学困生

2020-06-09

数学教学中如何转变学困生?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提高。但是,同一个班级的学生数学成绩仍然存在着较为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如果在教学中不采取有效措施,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数学教学的技巧.

数学教学中如何转变学困生

1. 形成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每学期开学初我根据所教班级的学生数学成绩及思想表现情况,精心选择确定好“学困生”的转化对象,每人建立一张转化登记卡,制定出具体的计划和措施。   首先要深入细致地了解和关心他们的学习与生活,洞察学生的生理、心理,尤其是思想上的变化及波动情况,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上的困难和成长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困惑。让他们从内心中感觉到老师一直像自己的亲生父母一样在关心和爱护着他们,从而在心理上接受、信任和佩服我。其次是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大多数学困生对学习缺乏兴趣,对自己缺乏信心,因此我经常利用课外时间与他们谈心,关爱他们的身心健康、关注他们的健康成长,想尽一切办法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只有师生关系融洽了,他们才会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才能学好各门文化科学知识。

2. 将“学困生”转化渗透于课堂教学之中 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用发展的眼光客观而又公平地看待每一位学生。针对学生的学习差异,采取分层教学的方式,既兼顾两头的学生、又保护中间的学生。教学中特别关注学困生,多提问、多督促,让他们多思考,让他们能够循序渐进、将所学的知识及时消化和掌握,以鼓励、欣赏、激励的方法,肯定他们取得的一点一滴的进步,培养了他们的自信心,体验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增强了他们学好数学的勇气和力量。

3. 家校密切合作,共同做好“学困生”转化工作 为了做好“学困生”转化工作,我觉得要使得工作真正扎扎实实地落到实处,除了师生的密切配合、共同努力之外,还需要学生家庭的大力支持。在工作中积极主动地与家长联系与沟通,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学习与生活状况,及时反馈学生在校的学习及各方面的表现情况,虚心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争取得到家长的理解、支持和帮助,力争与家长达成共识,齐抓共管,共同教育和管理好学生。

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体验做数学的机会

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数学和经历数学。数学学习,特别是新概念、新方法的学习,应当为学生提供具体的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的操作、整理、分析和探索中去体验数学。 例如,在探索与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时,我给学生提供了小组活动记录表,让学生自己动手去量三角形的三个角的角度,并在小组内交流发现规律。在发现规律后,再引导学生动手去撕纸、折纸来验证自己的发现。在整个过程中我充分放手让学生去经历操作,验证、交流等数学活动。让学生既学到了知识,也体验了“做”数学的乐趣。

又如,在教学游戏公平后,有一个实践活动是:“我用瓶盖设计了一个游戏:掷出瓶盖后,着地时盖面朝上,甲胜;着地时盖面朝下,乙胜。这个游戏对甲、乙双方公平吗?”学生根据自己的感觉,说这个游戏朝上和朝下的可能性相等,是属于等可能性,所以是公平的,不用做就知道啦。在此,我没反驳他们,只是说,那你们还是试一试再下结论吧。当通过他们反复掷瓶盖后才发现自己的感觉欺骗了自己,原来,这个游戏是不公平的。因为他们经历了猜测、验证的实践过程,对这一知识,他们记忆深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也更加浓厚了。

动手操作,促进思维发展

动手操作是一种发展学生思维和创新的重要教学活动,是一种让学生主动探索、获取知识的重要方法。数学知识比较抽象、枯燥,不易理解,致使一些学生对数学缺乏兴趣。而动手操作是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之一。在教学中,利用小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提供观察和操作机会,可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觉能动性,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操作中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变为活生生的动作,从感受中获得正确的认识。通过操作,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不但掌握了知识,而且各种能力得到了提高,这样赋予学生丰富的内容,多变的情形,他就能感受到学习数学的趣味,就会产生一种愉快的情绪体验,激起进一步学习数学知识的强烈动机和浓厚兴趣。

如,为帮助学生建立"千克"的概念,我们先让学生购买不同重量的物品,再用手掂一掂这些物品,多次感受后尝试估计一些物品的重量。学生对"重量"的概念有了这样的感性认识之后,很容易地解决了"千克"有多重的问题。又如在学习了统计初步知识后,组织学生在校门口记录来往车辆。然后加以统计,并发现规律。学生通过动手和实践操作,兴趣很高,知识也在娱乐中得到了巩固和应用。再如梯形的面积计算,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大胆实践,不仅探索出了教材上所示的把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的推导方法,还创造性地探索出了多种推导途径。这种学生自己"创造"的新知,学生容易理解和记忆,同时,在操作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一、 启发性教学,激发兴趣

"志从趣生"。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育家卢俊指出:"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贯彻启发性教学原则,通过观察、动手操作、投影、实验等直观教学手段,给学生以形、声、色、体直感,增强教学艺术感染力。采取设疑、布谜、创设悬念等多种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时候一个故事、一个谜语、一场游戏,甚至是教师抑扬顿挫、节奏明快、富有激励性的语言都能创设出一种催人奋发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另外,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要注意充分发挥数学自身的魅力来发展学生的兴趣,把学生对直观辅助手段的兴趣及时引导到教学内容的探索上来,给学生设置一些"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的思考空间,激发学生产生积极思考还未想通、准备解答还有些困难的"愤悱"之感。

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二、巧设疑问,激发兴趣

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疑是思维的开端,是创造的基础,是产生求知欲望和兴趣的源泉。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问题设疑来鼓励和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点燃其智慧的火花。同时青少年对事物充满着兴趣和好奇心,这也是开创思维的开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应不断提出新问题,使学生始终处于探索之中,激发学生的思维与灵感,增加他们的求知欲望,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用设置疑问来激发求知欲望,可以吸引学生寻根究底,深入到学科知识的内核中去,从而成为不断催发智能的刺激。如果学生形成一个善疑乐学的学习习惯,那就意味着他们获得了一个创造力的潜能。

三、 营造和谐氛围,激发成功的欲望

现代教学论认为:课堂教学除知识对流的主线外,还有一条情感对流的主线。民主、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是愉悦、和谐的课堂氛围形成的基础。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在愉快、平心静气的时候,学习效率最高,最容易产生创新灵感。因此,教师必须坚持教学民主,建立朋友式的新型师生关系,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平等还给学生,把自由还给学生,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求异思维的激发。求异思维是创新思维最明显的特征,求异指的就是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任何的科学发明和创造,都是以求异思维作为基础,没有求异便没有创新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鼓励学生从传统的思维定势中解放出来,对待问题发表自己独特的简介,才能够迸发出创新的火花。比如在讲解加减法时,举例100-23,当学生给出结算结果时,我发现大多同学都是直接列竖式而得到的计算结果,这时我问同学们,有没有人不是采用这种方法计算,就有学生回答,我追问他是怎么计算的,这位学生回答,他先用99-23=76,然后再用76+1=77。这时我问他,为什么会想到这么计算,他回答说,用99-23不用进行退位减,计算起来更加简单。所有的学生给予热情的掌声。我们也由此可以看出,所有的学生对这种计算方法都会意了。随着学生知识不断的积累和教师的鼓励,这种求异思维在学生中也逐渐在大多数的学生身上所体现出来,而这种求异思维的存在,正是创新思维的一种表现。

直觉思维的培养。语文中,把直觉思维也成为顿悟。直觉思维就是没有通过严密的逻辑和推理,而直接领悟的一种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也是创新思维的一个重要表现。阿基米德洗澡时因身体感受到水向上的托力,而发现了浮力定律;瓦特受到水开时蒸气掀动壶盖这一现象的启发,成功地发明了蒸汽机;鲁班因茅草划破手指,而发明了锯子。这些创新的科学成果就是直觉思维的体现。我们在数学教学中,也经常会遇到由直觉思维进行判断的例子,比如比较889/888和779/777两组数的大小,显然,如果使用通分和化小数等方法比较起来是十分麻烦的,而我鼓励学生观察和讨论,最后得到这样的讨论结果:这两个数和1 相比,都是相差各自的一个分数单位,进而转化成比较这两个分数单位的大小,使原题变得简单多了。

逆向思维是创新思维的精彩表现 。逆向思维的特点就是思维过程与条件的叙述方式相反,即变减为加,变加为减,变乘为除,变除为乘。历史上有司马光破缸救伙伴的故事,就是逆向思维的精彩表现。人们习惯让人离开水求安全,就忽视了让水离开人也同样可以得到安全。创新思维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就是打破传统思维定势跳出来思考的方法,而逆向思维就是创新思维最为经典的体现。

数学教学中如何转变学困生相关文章:

2.初中数学教学如何转变学困生

3.初中学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