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答题技巧与方法

2020-07-16

如果知识是珍珠,那么线索就是将珍珠串起来的那根线。同学们要去发现所学知识的线索,抓住了线索就抓住了所学知识的脉络。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高考政治答题技巧,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高考政治答题技巧

一选择题

选择题的基本情况

1.目的:选择题是高考的主要题型之一,目的是检验同学们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辨别分析能力。

2.组成成分及特点:

(1)组成成分

从形式上看有两部分构成:题干和题肢。题干即选择题的主体内容,包含除选项以外的所有部分,有内容和要求两种成分;题肢是指选择题的选项部分,题肢有四种情况:本身错误不合题意;本身正确符合题意;本身正确不符合题意;本身错误符合题意。

从内容上看有三部分构成:立意、情景、问题设置。

(2)特点

从高考选择题的答题指导语看“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指导语中“只有一项”表明是单项选择,“最符合题目要求”表明是最佳选择。

题干在情境设计和设问上多种多样,题肢往往似是而非,迷惑性强,稍一疏忽,就会选错。

3.类型

常见的有:因果关系型,比较异同型,评价分析型,事例材料型,漫画材料型,图表材料型,古文诗词型等。

选择题解题思路

解答政治选择题应遵循“先审题干、后审题肢。肢干相连、以干求肢”的原则。所谓审题,就是透彻地理解、弄懂题目的含义,找出题目的意向性的过程。这是解题的前提条件,它包括审题干和审题肢两个方面的内容。要做到“三审”。

1

审题干(即审查题干,确定题干的规定性)

读懂题干。这是前提,也是常识,但有的同学最容易忽略这一步。通常表现在对题干粗略一看,还一知半解时,就开始看题肢,一旦对选项拿不准时,再回头看题干。不仅浪费了时间,还会造成越分析越糊涂。

在审题干过程中,首先要明确以下三点要求:

(1)题干的选择方向,是正向还是反向选择;

(2)题干的命题类型,是概念、原理(或观点)的理解、判断型,还是比较型、事实的分析型、综合型;

(3)题干的规定性,包括要求选择的范围、角度、层次等。

这三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表现不同题干时侧重点不同。在审题过程中,要特别注意题干的主题词、中心词和限制词,因为它们是题干的规定性,体现命题的意图。

其次,做到以下五个步骤:

①审题型。即审查题目是什么类型,用以确定有针对性的解题方法。

现在我们通过一道例题来当场训练一下:

例1.2010年3月2日,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新闻发布会,大会发言人赵启正发布新闻并就政协话语权等问题回答了中外记者的提问。以下不属于政协话语权范畴的是( )

A.执政为民 B.政治协商 C.民主监督 D.参政议政

答案:A。例1是事例材料型,并且是逆向选择题。

②审题意,即抓住题目立意,全面理解题意。在审题意中要注意:抓住中心词和中心句,长题干要读短,短题材要读长,除了题目设问时有明确的指向性,其他的都必须把材料作为一个整体来认识,不可断章取义。抓住材料中心的基本方法是浓缩。对复杂单句,主谓宾即为材料中心;对复句或是段落,第一层逻辑关系即为中心意思。

例2.世界银行发展委员会春季会议在2010年4月25日通过了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投票权的改革方案,这次改革使中国在世银的投票权从目前的2.77%提高到4.42%,成为世界银行第三大股东国,仅次于美国和日本。这反映( )

A.我国积极参与一切国际组织的活动

B.我国是一个对维护世界安全负责任的大国

C.我国在国际社会中日益扮演着更重要的角色

D.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答案:C。例2中题干的材料信息量较多,有时间,地点,数据对比等,抓住其题意,此材料的中心在于展示中国在世行中的权力加大、地位提升。

③审范围(即审角度,题干的限定性、指向性)要着重弄清题干在时空、内容、逻辑三方面的规定性, 以便确定题干规定性的知识范围。

例如时空范围的规定性是“现阶段”,还是“历史上” ;是“社会主义民主”,还是“资本主义民主”。

又如内容范围的规定性是“经济生活”,还是“政治生活”或“哲学生活” ;是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还是人生观、价值观;是有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面的知识”内容,还是有关“国家制度方面的知识”内容。

再如逻辑方面的规定性是以果寻因,还是以因求果 ;是找区别点,还是要找共同点等。

例3.在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过程中,我们坚持先使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由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富。这一做法正确体现的辩证法观点是( )

A、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的关系

B、内外因辩证关系

C、物质决定意识

D、矛盾是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唯一源泉

答案:B。例3的内容范围限定在“辩证法”,与此范围无关的选项就要先排除。

④审题眼(即关键词)它确定了题干内容的特殊规定性,只有准确地把握“题眼”,选择题肢才有目标。

关键词在题干中有表明行为主体,核心事件的,如“企业、劳动者、党、政府、人大代表、中华文化、文化修养、物质、认识、矛盾等”;有在在题干的最后一句话中, 如 “范围关键词” :经济学道理……、哲学道理……等。“内容关键词”:措施是……、制度是……等。“形容词关键词”:根本……、主要……等。“动词关键词” :表明……、说明 …、体现……等。立意和关键词相结合, 对做难度稍大的题目有较大的帮助。

例4.当前,我国文化市场有“三俗”的倾向,即“庸俗”、“媚俗”、“低俗”。针对这种现象,作为消费者在文化消费时应当( )

①坚持文化的多样性

②提高文化辨别的眼力

③提升自身的文化审美品位

④选择具有传统价值的文化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答案:C。例4关键词有:消费者(行为主体关键词)、文化消费(范围关键词)、应当(动词关键词)。

⑤审导语(即联结词,所谓“导语”就是题中影响对题意理解和决定答题方向的词语,它是将题干和题肢有机联系起来的部。)

导语作为材料与选肢的联结词,规定了选择的方向,须做到“四明”。

一明正向还是逆向,即明晰题目要求是选符合题意的项,还是选不符题意的项。二明知识取向,即明晰题目要求解答的知识范围。三明逻辑取向,即明晰题目是要求选原因还是选结果,是选现象还是选本质等。四明回答问题的指向性,材料里可能出现几个活动的主体,而题目设问时只要求分析其中的某一个。题目列出了一大段材料,而题目在设问时只指向其中的某一点。

例5.面对近年来原材料、劳动力等价格上升的压力,广东某出口企业,把生产环节转移到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具有优势的内陆地区,并致力于产品研发、品牌设计和营销推广,从而大大提高了产品出口竞争力。该企业竞争力提高的因素有:( )

①调整经营战略,利用资源优势 ②依靠技术创新,维持低价竞争

③加强品牌建设,拓展销售渠道 ④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产品质量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答案:C。例5的导语是“该企业竞争力提高的因素有”,这说明我们要在材料提到的种种措施中,挑选出与提高企业竞争力有关的,而材料中没提到的,或是不能对企业竞争力提升有帮助的措施,就不在答案选择之列。

2

审题肢(即审查题肢,明确选项本身正误)

审题肢,就是判断题本身的正误,排除误肢(反向选择除外),确定题肢的角度和层次的过程。

判定正项题肢和误项题肢多用“排除—求证—肯定”的三步走进行。

(1)“排除”,就是排除本身错误的选项和本身没有错误但与题干要求无关的选项。

(2)“肯定”,就是肯定本身无误并与题干要求相关的选项,“排除”和“肯定”均是初步的,只有经过“求证”方能作最后结论。

(3)“求证”,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立场、观点和方法说明正、误之理由,以防止随意性,确保答案的正确性。千万不能单凭主观感觉,更不能凭想当然去选题肢。

例6.经济学中有“刘易斯拐点”之说,意指劳动力从无限供给到短缺的临界点。简而言之,在“刘易斯拐点”之前,是人求工作,不涨工资也会有源源不绝的劳动力;在“刘易斯拐点”之后,是工作求人,不涨工资就找不到合适的员工。“刘易斯拐点”对解决目前“用工荒”问题的启示是( )

A.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缩小工资收入差距

B.理顺分配关系,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C.发挥国家宏观调控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D.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

答案:B。在本题中我们采用“排除—求证—肯定”的三步走进行审题肢,会发现C选项本身有误,先排除;A项与题意不符,因为题干中“刘易斯拐点”阐述得很清楚,出现“用工荒”直接原因是工资低而招不到工人,而非收入差距,故排除。D项对于解决由于工资低而招不到工人这一问题不能起直接作用,也排除,经过初步思考肯定B选项,最后再经过求证,会发现B项最符合题干引导语““刘易斯拐点”对解决目前“用工荒”问题的启示”要求,能对由于工资低而招不到工人这一问题起到直接作用,可谓对症下药,从而确定B项。

3

审题干和题肢的关系(即审查题肢是否与题干存在必然联系)

语文基础知识的角度来看,题干与题肢之间的知识结构是陈述句结构,题干是主谓结构,题肢则是宾语。这一结构形式就决定了在解选择题时,只能做到以干求肢。通过分析寻找题干与题肢之间的最佳联系,即题肢与题干规定性的一致性。只有这样才能做到肢干相连,上下结构相通。

在解题时应把题肢与题干一一对照,认真分析题肢与题干间的内在必然的直接联系,即题肢是否符合题干的要求和规定性。

常见的错误“肢干关系”有以下几种:

(1)答非所问,一般地讲就是题肢本身正确,但不符合题干要求和规定性的,则不能入选。

例7. 党的十七大报告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首次纳入中国特色政治制度范畴,这是我们党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生动体现。下列对基层群众自治的认识正确的是( )

①主要表现为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

②社会主义民主最为广泛而深刻的实践

③基层民主中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重要形式

④选举权与被选举权是我国公民享有其他权利的基础和保证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答案:A。第④项属于答非所问,本身表述正确,但不符合材料规定性,因为材料所规定的是对基层群众自治的认识,而对非选举权与被选举权的认识。

(2)以错对错,即题干本身是错误的或荒谬的,而我们则不能顺着其思路,选出一个与此观点相同的选项,变成错上加错。而应采取逆向思考,在指出其错误所在。

例8.英国启蒙思想家霍布斯给国家的定义是:这就是一大群人相互订立信约,每个人都对他的行为授权,以便使他能按其认为有利于大家的和平与共同防卫的方式运用全体的力量和手段的一个人格。下列对这一观点认识正确的是( )

A.是正确的,认为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B.是正确的,看到了国家的实质是阶级专政的工具

C.是错误的,因为国家应是全体公民的国家

D.是错误的,抹杀了国家的本质属性阶级性

答案:D。本题我们应明确题干的观点是错误的,因此在选择时,应指出其错误,即D项所说。

(3)偷梁换柱。对已有的原理用于题干或题肢时改变一些条件,主要是通过“添枝加叶”即增加条件或限制语;或者是“缺斤短两”即减少条件或限制语,以考察学生对概念或原理把握的是否准确。

例9.“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的名言给我们的体现了( )

A.认识具有反复性 B.认识具有条件性

C.认识具有无限性 D.认识对实践具有决定作用

答案:C。D项将认识与实践关系颠倒,将实践决定认识偷梁换柱改为认识决定实践,故错误。

过渡:理清选择题解题思路后,我们接下来谈谈解题的方法

解题方法

1

基本方法

选择解题的基本方法有以下三种。

(1)直接判定。用于相当容易而且有准确把握。如一些概念型题目,以考察大家对基本原理的记忆情况。

(2)排除法。基本思路是先抓住题肢的关键词,排除错误选项;再抓住题干的关键词,排除无关选项。

具体来说排除法有以下几种方式:

①排谬法:排除题肢本身表述错误或部分错误的题肢,但逆向选择题除外。

②排异法:题肢本身尽管正确,但与题干的规定性无关,须予以排除。

③排重法:题肢的观点不是回答题干规定性的要求,而是对题干的变相重复,这样的题肢须排除。

④排倒法:如果题干与题肢属因果关系,要弄清谁为因,谁为果,有无因果。无因果者排除,因果关系颠倒者排除,同义反复排除。其中因果关系颠倒者居多,故可称排倒法。

⑤排乱法:排除题肢的共性与个性同题干的共性与个性逻辑混乱的题肢。

⑥排外法:题肢中概念的外延大于或小于题干的规定性,则予以排除。

例10.我国现阶段的政体是由什么决定的,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A. 由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 B.由我国的宗教制度

C. 由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D.由我国的民主制度

答案:A。三审的结果是 :第一、本题是单项选择题,是正向选择题,是内涵型选择题。第二、题干的规定性中“政体是由什么决定的”是关键词 ;“我国现阶段”是限定词,规定了时空范围,内容是政治常识。第三、A项正确,应入选。B项是错误选项,应排除。C项与题干的规定性重复,应排除。D项本身的知识内容正确,但与题干规定性的要求不一致,应排除。

由此可见,在解答此题时通过“三排”,即排B项叫排谬,排C项叫排重,排D项叫排异,将各种与题干规定性要求无关的选项排除后,正确选项也就自然产生了。当然,并不是在所有的选择题中都同时存在以上几种干扰或错误选项。因此,同学们在解选择题时一定要根据各题的具体要求,从各题的客观实际出发,才能达到应有的解题效果。

(3)比较法。步骤一抓住题肢的关键词,排除错误选项。步骤二:先比较余下题肢、抓住关键词找出区别,再比较题干与题肢,抓住题干关键,比较题肢优劣(有:最直接原因、最根本原因、最全面、最具体等方面判断题肢优劣。)

例11.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通常被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防止CPI的过快上升,最根本的措施是( )

A.上调银行利率,减少流通中的纸币量 B.发展生产,增加社会总供给

C.大量印刷纸币,扩大财政支出 D.增加出口,换取更多外汇

答案:B。三审我们可得,本题题干要求是选择可以防止CPI过快上涨的最根本措施,第一步我们先排除和题干要求不相符的C项和D项,因为这两项不能达到题干要求,反而有可能使CPI接着过快上涨。AB两项皆可到达缓解CPI上涨过快的目的,这时采用比较法比较二者,我们不难发现,题干所求是最根本措施,而出现CPI过快上涨的根本原因正是社会总供给小于社会总需求,因此只有B项才是针对这一根本原因所采用的政策,故B项是最根本的政策,比A项更符合题干要求。

2

不同题型的解题方法

常见的有以下几种题型:因果关系型,比较异同型,评价分析型,理解说明型,漫画型,图表型,古文诗词型。

(1)因果关系型

①基本情况

因果关系型选择题主要是分析政治、经济、社会现象的原因、目的、影响。一般包括两种情况。

第一种是“以果求因”即知道结果考原因,题干为果,题肢为因。常用引导语有“因为”“其原因是”“之所以”等。其中在考查原因时又有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主要原因等。

第二种是“以因求果”即知道原因考结果。题干为因,题肢为果。常用引导语有“目的是”“是为了”“结果是”“影响是”“因此”“所以”等。

②解题要求——“四要三不要”

“四要”:解答此类题型时要注意以下四个要求。

一要分清题目考查的是原因还是结果,以避免倒因为果或倒果为因;

二要注意思考题干与题肢之间是否构成因果关系,是,才能选,不是则不能选。

三要把握和理解各种原因的区别与联系,如:客观原因与主观原因;主要原因与次要原因;根本原因与直接原因;内部原因与外部原因等的区别与联系。

四要将选定的答案代入题干中反复比较,看是否合乎逻辑。

“三不要”:值得注意的是因果关系型选择题中有三种备选项不要选。

一不要选“答非所问型”即题肢内容与题干规定性相去甚远;

二不要选“同意反复型”即题肢内容与题干的规定性重复或变相重复;

三不要选“因果颠倒型”即题干问的是原因,但题肢却答成结果,又或题干问的是结果,但题肢却答成原因。

例题12.宋代《养柑蚁》一文中说:“广南可耕之地少,民多种柑桔以图利,常患小虫,损失其实。惟树多蚁,则虫不能生,故园户之家,买蚁于人。遂有收蚁而贩者,用猪羊脬脂其中,张口置蚁穴旁,俟蚁入中,则持之而去,谓之养柑蚁。”上述材料中,一些人捕捉蚂蚁进行买卖,使蚂蚁具有价格,是因为( )

A.蚂蚁能够消灭害虫 B.蚂蚁具有交换价值

C.捕捉蚂蚁耗费了一般人类劳动 D.蚂蚁对柑桔农户具有使用价值。

答案:C。解题思路: 本题是典型的因果题,属于“以果求因”型,本题可采用原因题“四要三不要”解题方法。认真分析我们不难发现,题目问材料中蚂蚁有价格的原因,《经济生活》原理告诉我们,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决定价格,因此其实质是问这里的蚂蚁为什么有价值。经推理我们可知,蚂蚁之所以有价格,是因为蚂蚁有价值,蚂蚁有价值,原因就在于捕捉蚂蚁耗费了一般人类劳动,形成了价值,故答案应选C。蚂蚁具有交换价值与蚂蚁具有价格二者之间并无因果联系,所以排除B。价值是由一般人类劳动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凝结而成,使用价值不是商品形成价值与价格的原因,因此A、D两项应排除。

(2)比较异同型

①基本情况

比较异同型选择题是将在属性上具有可比性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概念、原理、事件、现象、著作、观点、主张、经济成果等置于题干,而四个备选项则是它们的共同点(包括联系)或不同点。这类选择题的题干中常有“不同”“相同”“共同”“相似”“联系”等词语。

内容上可分为类比和对比。类比型就是将同一类性质的概念、事件、人物或观点进行比较。对比型是将不同类型或性质相反的事件、人物等进行比较。

②解题要求

比较异同型选择题考查目标不单单是再现知识,更主要的是对事实、现象、观点、主张等知识进行理性思考,通过类比、对比、分析、归纳,概括出它们的共同点或鉴别出它们各自的不同点。而且备选项的表述往往是教材中没有表述过的新的结论,判断它的正误本身也是一种高层次的能力要求。

所以要解答好此类选择题,除了要全面、准确地掌握基本理论、观点、原理外,还要能用理论来进行分析判断。这类题型的解题技巧有以下三点:

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注意题干考查的角度,看题干是考查两者的区别,还是考查两者的联系,或者是既考查两者的区别又考查两者的联系;

其次要把题肢和题干进行对照,看题肢观点本身是否表述错误,题肢观点是否符合题干考查的角度,只有本身正确且符合题干要求的题肢,才能入选。

最后在做比较异同型选择题时要特别注意几个容易失误的地方,一是不重视两者关系中的区别,忽视对题肢中偷换概念的辨别;二是在考查二者或三者联系时,误选表述正确但联系阐述不全面的选项。

例13.资本市场的发展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国企业在资本市场上通过发行股票和债券融资,为居民提供了新的投资工具和手段。股票与企业债券的本质区别之一是( )

A、风险程度的差异 B、收益权的差异 C、期限长短的差异 D、收益水平的差异

答案:B。本题是典型的比较异同型题目,题干要我们比较的是股票与企业债券的本质区别。《经济生活》告诉我们,对投资者而言,企业债券是定期收取利息,不承担经营风险;股票可以获得股息和红利,企业经营的好坏决定着股票的效益,存在收益权差异。由此可知,四个选项都是二者的区别且表述都正确,但ACD项都只是二者在现象上的区别,只有B项才符合题干所要求的“本质区别”。

(3)评价分析型

①基本情况

评价分析型选择题一般以引文作为材料,引文的内容不正确或不完全正确,该类题注重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判断能力。

②解题要求

对这类型选择题,同学要能够理解引文中蕴涵着哪些观点,这些观点正确与否,引文中的错误是什么,错误原因又是什么。

要特别注意两点:

一是如果题目是考查对引言的理解,那么判断题肢选与不选并不是以这个题正确与否为依据,而是以该题的观点是否蕴涵在材料中为依据。即使这个观点是错误的,也可能选;

二是如果题目是考查分析引文中作者的观点是否错误及其原因,要注意分析的角度。是站在“我们”的角度,还是站在材料的作者或漫画中的人物的角度,这之间是有区别的。

例14.古希腊哲学家克拉底鲁认为,万物只是一种不可名状的“旋风”,瞬息万变。他拒绝给事物以名称,主张对客观事物“什么都不说”。其错误在于( )

A、否定了事物的客观性 B、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C、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 D、割裂了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答案:C。解题思路,本题是典型的评价分析型,引文中介绍了哲学家克拉底鲁对事物认识的错误的观点,并要求我们指出它错在哪?根据唯物辩证法,我们可知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依此判定克拉底鲁的错误在于他只承认事物是运动变化的,而不承认事物是相对静止的,夸大了运动的绝对性,否定了相对静止。因此可判定选择C。排除掉A、D是因为否认相对静止可能会进一步导致否认事物的客观性,割裂物质和运动的关系,但克拉底鲁并未直接得出这两点结论。而B项则未出现在材料的观点中,故也排除。

点拨: 本题的背景材料是一位古希腊哲学家的观点,要求同学运用哲学知识评析这种观点。

(4)漫画材料型

①基本情况

漫画材料型选择题坚持了理论联系实际,面向社会现实、社会热点、教材重点和教学疑点相结合的命题要求和指导思想,是高考中经常出现的一类选择题。漫画选择题的题干一般由漫画(包括漫画中的文字)、说明性文字和选择要求三个要素构成。

试题中的漫画通过针砭时弊、抑恶扬善、揭露问题、弘扬正气、展示成就等设置情景,考查同学们的思想觉悟和是非观念,特别是理解能力、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②解题要求——“一看二读三判断”

一看漫画。思考漫画的意思,了解命题者的意图,明确选择的要求是做漫画型选择题的关键。漫画中的事物是漫画的主体,是表达漫画意图的载体。漫画中人物的神态形象和各事物的表面特征直接反映了作者或褒或贬、或扬或仰的创作意图,同时折射着试题要考查的目标。

二读漫画中的文字。漫画中的文字对准确理解漫画往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漫画中的文字对解读漫画起着提示、补充、说明、深化的作用,特别是漫画的名称更是对漫画意图和主旨起着直接点化和揭示的作用。在阅读中将漫画中的事物、文字联系起来进行理解,有利于从整体上把握漫画的中心和意图。对题干中的说明性文字应着重弄清三点:第一,漫画表意;第二,漫画寓意;第三,漫画所折射的教材知识。因此在弄清漫画表意和寓意的基础上,必须回归教材,多角度联想漫画所折射的教材知识。

三判断题肢。题肢有两种情况:第一是漫画表达的是对某种现象的肯定、褒扬和倡导,选择要求是“漫画的启示是”“符合漫画意思的是”等,在这种情况下正确题肢才有可能入选,错误题肢不选;第二是漫画表达的是对某种现象的讽刺、挖苦和否定,选择要求是“漫画所反映的是”等,在这种情况下题肢观点正确与否都有可能入选,关键是看题肢是否符合题意合选择要求。

例15.读漫画图”弯与直”回答问题,青蛙与飞鸟的结论差异启示我们( )

A、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B、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C、认识受具体时空的限制 D、认识受主体价值取向的制约

答案:C。漫画所表现的是鸟和青蛙所在的位置各不相同,看到的现象也截然不同。青蛙看到的是半截弯曲的木棒,就认为整根木棒是弯弯曲曲的,而鸟看到的是半截笔直的木棒,认为整根木棒是直的。因此.双方争论不休。该幅漫画的寓意在于.二者的认识都受到所处位置(即具体时空)的制约,因而都不能形成对客观对象的正确认识,说明认识论中的认识受客观因素制约的道理。所以应选C项。A、B、D三项的观点虽然都是正确的但与漫画的寓意不符。

(5)古文诗词型

①基本情况

近年来,在政治高考试题中,以古文诗词为材料的试题占据了相当的部分。以古文诗词命题,考查的不仅是同学们的文学功底,更是考查大家对政治知识的理解和应运,充分体现了学科间知识的交融。

②解题要求

古文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学的精华,它们经过历史的洗礼,遗留下来的不仅有文学艺术上的价值,更包涵了创作者自身的人生感悟以及对世界的思考,这些需要同学们从已知的政治知识中去寻找共鸣。做好这类题目,需要有一定的文学功底,能阅读理解题好题干中古文诗词所表达的意思,同时也需要对已有的政治知识进行系统的排查,从中抽取出符合题意的知识点加以分析对照。可见,这类型题目在高考中是算难度较高的题型,但通过同学们有意识的去整理、储备以往书本练习考试中出现的同类型题目也能做到熟能生巧,提高答题正确率。

例16.“树欲静而风不止”这句话反映了( )

A、客观事物的存在与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B、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物质的

C、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D、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

答案:A。思路:首先要明确试题所引古语的意思,这句话字面意思是树想要静下来,风却不停地刮着,用来比喻事情不能如人的心愿。经过与所学知识对照,我们会发现本观点与辩证唯物主义中“强调客观事物的存在与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观点相吻合,因此选A。BD项本身正确,但与题意相去甚远,可先排除。C项最具迷惑性,其本身表述正确但不合本句话的寓意。解答本题时,如果同学们对该句话不了解,只是从字面中看到静与动的现象,不能理解其背后的寓意是用来比喻事情不能如人的心愿,就会误选C。从本题我们可见,做这类型题时,对古文诗词的理解不能只是简单的字面理解,而应是读懂其背后所蕴含的道理。

(6)图表材料型

①基本情况

图表材料型选择题以图表为载体考查同学们从图表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分析概括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②解题要求

图表用数字或图形的形式代替文字的描述,这就需要我们要首先掌握读图的方法,理解图表涉及的基本事实,并从图表提供的各种信息中筛选出所需要的信息。其次,在此基础上明确这些信息的价值及其内在联系,揭示出它反映的本质和规律。最后,根据题干中引导语的要求,对选项进行分析,判定。

例17.甲商品价格(P甲)与乙商品需求量(Q乙)之间存在如图6所示关系。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①甲商品的需求量受乙商品价格的影响②甲商品价格上升会使乙商品价格下降③甲商品价值量降低时,人们对乙商品的需求增加④人们的某一特定需要,甲乙两种商品都可以满足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在本题中,横轴表示乙商品的需求量,纵轴表示甲商品的价格。读图可知,随着甲商品的价格不断上升,乙商品的需求量也随之增加,因此甲商品的价格与乙商品的需求量是正比例关系,结合《经济生活》知识“互为替代品的价格与需求量成正比”。由此可以判断甲商品与乙商品是相互替代品,故①④符合题意。作为替代品,甲商品价格上升不一定会使乙商品价格下降也可能乙商品价格不变或稍上升,故②排除;甲商品价值量降低时,人们对乙商品的需求不是增加,而是减少,故③排除。

二、高考政治主观题全面探秘

(一)、高考政治主观性试题的特点:信息量大,能力层次多,综合要求高,选拔功能强。

(二)、高考政治主观性试题的命题特点:重视基础,突出运用——能力立意;热点多元,模拟情境——拓展思维;强调联系,细分入口——回归教材;角度多维,分层设问——思维综合;适度开放,难度稳定——引导创新。

(三)、高考政治主观性试题学生得分偏低的主要原因:

1、基础知识未落实:①概念界定不清——判断失误;②观点理解不透——迁移失败;③知识表述不全——要点失缺;④人文通识不广——思维失活。

2、常规能力未到位:①无法提炼有效信息——茫然失措,切题困难②不能形成有机联系——思路不清,运用失当;③没有结合热点分析——东拉西扯,要点不显;④难以形成稳定观点——观点游离,点睛缺失

3、解题未掌握:①命题特点不清——定位不准;②问题要求不明——破题不易;③答题过程不白——思路不顺;④答题套路不熟——得分不高

4、卷面欠规范:①书写潦草,难以评判;②术语不准,辞不达意③逻辑混乱,层次不清。

(四)、高考政治主观性试题审题过程要注意“六部曲”

1、看:看什么——看设问

怎么看——要看出设问的范围(政治科的考点包括经济常识、哲学常识、政治常识三个部分,哲学常识又包括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人生价值观四个部分);角度(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指向主体特殊的限制与要求等,并一次性将所有的问题看完。

2、抓:抓什么——抓住材料的关键词,中心意;

怎么抓——通常可用“首尾法,词语频率法,同一中心法,引导法”来抓;

3、领:领什么——领悟命题者的意图,主要是考什么知识原理;

怎么领——从题目的材料出发,去思考该题所处的时政背景,从而判断出命题者的意图主要是想考查什么知识内容

4、联:联什么——紧扣题目的材料联系相应的教材术语和时政术语;

怎么联——回想相应的教材知识网和相关热点背景,准确完整的联想。

5、列:列什么——列出答题纲要;

怎么列——按照前面的四部曲的内容,把相关题目设问所要求的材料知识、教材知识,时政知识等内容按先后次有序地列出答案要点。

6、思:思什么——反思答案的完整性,科学性;

怎么思——倒推重审题,注意题分值(看分作答)

(五)、高考政治主观性试题答案组织要求注意“六个化”

1、解题过程程序化:每答一题都要遵循上面六部曲来进行;

2、答案组织要点化:每个要点自成一点,自成一理;

3、答案表述术语化:采用教材政治术语或时政精辟术语;

4、答案结构逻辑化:各要点之间要有一定的主次、先后、微观、宏观等逻辑关系;

5、答案编写完整化:各要点要支持原理+方法论、观点+材料、基础分+提高分等三个方面的统一(提高分是指要联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的最新时政精辟观点,进行创造性答题而争取加分);(内在美)

6、字迹书写整洁化:要注意该卷老师的心理,以唤起阅卷老师的同情心和印象分(外在美)

(六)、从高考阅卷看怎样答政治主观性试题

1、要想方设法使你的答卷成为能够得分的答卷——这是前提

2、让阅卷老师产生好的第一印象——这是关键;

3、努力唤起阅卷老师的同情心——这是保证

考生能够赢得同情分通常有以下表现:

(1)卷面整洁,字体整齐,层次清楚,使阅卷老师一目了然,产生愉悦之感;

(2)叙述和论证符合逻辑,步骤明确,无前后颠倒,答非所问的表达;

(3)字体娟秀整齐,粗细得当为度;

(4)考生答卷字数适中。使阅卷老师处理时间短且效率高,一般分析性小题的字数控制在50~60字以内,论述性大题的字数在300字内,不要下笔千言,不切主题,使阅卷老师费时,费眼力,产生厌倦情绪。

(5)除上述情况外,试卷要保持完好,不要有擦破,划破,让人怀疑可能做记号。

二、高考政治主观题九大题型分析

题型一、“体现类”主观题

【题型特点】:体现型的设问中有“体现了什么”“怎样体现”“如何体现”等字眼。

【解题技巧】:具体的解题思路是:定点——联系——梳理——作答

一定点:确定考核的知识点是什么;

二联系:联系所给材料与所学知识;

三梳理作答:将材料所给的信息与考核的知识点一一对照,二者相符的就是要点,作答时要做到观点和材料相结合。

题型二、“反映类”主观题

【题型特点】:“反映型”的设问,一般来说所给的材料有文字式的,也有图表式的,大致有两种情况:一是反映了什么问题或现象,二是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变化。

【解题技巧】:不管是哪一种设问的情况,材料所提供的信息都是感性的,而答案要求是理性的也就是说感性材料理性化,既把材料所提供的信息用教材中所学的知识加以表明。做这类题关键是对材料所给的信息要全面把握,可采用定点法。同上

题型三、“为什么(原因)类”主观题

【题型特点】:此类一般设问以“为什么说”,“为什么要”等形式呈现

【解题技巧】:具体有三种方案:

第一种:从分析其必然性,必要性的角度展开。必然性亦可理解为紧迫性,也就是应客观规律、时代背景而生的产物,是为了解决现状不足的需要,必要性和重要性就是解决此问题的重要现实意义。

第二种:从为什么要、为什么能的角度展开。一定要紧扣题意且联系教材知识来回答,答的越充分越全面越好,同时还要分析能够这么做的条件和社会环境

第三种:从政治、经济或文化、历史或现实,内因与外因等角度展开,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一般情况下要回答“这样说”“这样做”的依据,意义(重要性)、必要性、可能性等,有时也要回答不这样做的危害,在解答中,一般应由近及远,由直接到间接,先经济后政治有次序,有条理地展开说明。

题型四、“怎么办(对策)类”主观题

【题型特点】:此类题的设问一般来讲都是给出了确定的主体,如党、国家、政府、公民、企业、消费者和个人等。并且指定了要回答的某一方面内容。

【解题技巧】:解答此类题目时,可采用定点法,同题型一。

凡是经济学中见到如何经营类题时,应想到:

(1)市场:面向市场进行产业、产品结构调整,生产适销对路商品;遵循价值规律,将生产资料与劳动力进行优化合理配置。

(2)科技:贯彻科教兴国战略,运用高新技术;

(3)管理:加强管理,贯彻人才强国战略

(4)素质:提高经营者,劳动者的素质;

(5)效益:努力降低生产成本,增大产出,提高经济效益,走新型工业化之路。

(6)品牌: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与信誉,创立品牌,生产优质无公害商品,冲破国际“绿色壁垒”

(7)竞争力: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将企业做大做强,增强国际竞争力,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运用政治学知识回答如何做,一般会从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两个角度来回答,但具体的又可以从党、政府、公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国家整体角度回答:

从哲学角度回答怎样做的问题,一般要侧重于方法论,原理不用过多表述,但一定要结合实际问题来谈,要体现哲学的思想与方法的要求。

题型五:“意义或影响类”主观题

【题型特点】:此类题的设问一般有“积极影响”“经济意义”“政治意义”“经济政治意义”等

【解题技巧】:一般意义类主观题回答的角度和术语可以归纳如下:

一、经济意义

描述国内经济意义

1、(有利于)调动积极性,解放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益,增加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2、(有利于)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结构调整(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等),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就业;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现代经济体系。

3、(有利于)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城乡一体化;资源资源节约环境保护;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4、(有利于)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缩小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5、(有利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6、(有利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巩固基础地位;产业化经营,促进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描述对外经济意义

1、(有利于)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促进对外贸易,增强国际竞争力;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吸收引进资金,技术,管理经验;实施走出去战略,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国际(周边)环境。

2、(有利于)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等。

二、政治意义

对国家的政治意义(国内有关活动)

1、(有利于)人民当家作主,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对人民负责);巩固国家政权,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2、(有利于)依法治国(依法执政,建设法治政府),转变政府职能。

3、(有利于)为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的长治久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高综合国力,构建和谐社会

对外交往活动

1、对我国的意义:(有利于)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综合国力,国际影响力,国际形象;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国家安全;进一步对外开放,促进国际合作,维护国家利益。

2、对地区,世界的意义:(有利于)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国际关系民主化;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维护共同利益,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

对党的政治意义

(有利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基础);保持党的先进性,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关系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关系中华民族前途命运,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三、思想文化意义

(有利于)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思想保证,;发扬爱国主义,民族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高国民素质,以德治国。

题型六“认识(评价)类”主观题

【题型特点】:此类题通常是材料先给出一个重大的社会现象,然后要求用所学的知识谈谈对这一现象的认识,常见设问有“如何认识”,“如何看待”“谈谈对某一现象的看法”“分析(评析)某一现象”等等

【解题技巧】:此类题可按照“判断表态”——“阐述道理”——“明确做法”的解题思路来作答,也可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解题思路来作答

“是什么”——即题目说(做)的是一件小事,或题目观点是对还是错

“为什么”——即说(做)这件事的依据、重要性、必要性、可能性、不做这件事的危害性

依据——是说(做)这件事的经济学、哲学、政治学的理论依据;

重要性——是说(做)这件事的作用、意义、目的、目标等;

必要性——是说(做)这件事当前存在的客观实际,即非做不可的原因;

可能性——是说(做)这件事存在哪些主客观条件,使做这件事成为可能

危害性——是做或不做这件事将会导致怎样的消极后果。

“怎么办”——即党、国家、公民、企业、消费者、个人等准备怎样做这件事,采取哪些具体措施来解决问题。

回答时先原理,后结合材料要全面,辩证要站在自身的角度、态度要鲜明。

题型七“启示类”主观题

【题型特点】:此类题的设问,一般是以某些典型的事件,事例为背景,要求谈谈该事例、事件的经济学、哲学、或政治学的启示,其形式一般是“这给了我们哪些启示”或“这件事对你有什么启发”等,重点是考查考生能否从提供的材料中悟出道理,强调回答问题要有针对性。

【解题技巧】:回答这种设问的题目时,一般应从两方面考虑:一是材料说明的道理,二是要求我们应该怎么办。一般情况下,偏重于回答“怎么办”,答题时格式应为“原理+材料说明的道理或者是原理+应该怎么办”。

答案一般写明原理或知识点,做到观点材料的结合即可,不必详细展开去分析。

题型八“依据类”主观题

【题型特点】:此类题主要是分析党和政府解决某问题的措施的经济学、哲学、或政治学依据。一般来说其设问主要有:第一,确定某知识范围,要求分析或说明材料对应的某方面的理论依据;第二,未确定某范围,要求从不同角度分析其理论依据。

【解题技巧】:答案构成:(1)未限定某观点,则应从不同角度分析,选择主要的几个观点,每一个观点都按照“原理、方法论+分析”模式作答,注意简明扼要。

(2)若限定了角度,则依据这一观点包含的辩证思维层次进行分析。按照“观点+题中的做法或言论是如何抓住或符合(违背)这一观点的+意义”模式作答。

题型九“图表类”主观题

【题型特点】:图表式论述题的图表一般由“表题、图表(图表的形式常见的有表格式、坐标式、饼状式、柱状式、曲线式)、注释”三部分组成。设问通常是由2~3个小问组成。常见的设问方式有:

1、表一、表二分别(或共同)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

2、表一、表二有何内在联系;

3、请你谈谈对表格所反映现象的认识,或问如何解决材料中的问题。

【解题技巧】:审题要先审设问,后审材料(图表),这样可以增强材料的目的性。

审设问要注意:

1、宏观把握设问之间的关系。设问之间的关系:一种是并列关系,各小题围绕中心相对独立;一种是递进关系,层层深入,其基本顺序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2、微观具体分析设问要求。第一问:一般问的是图表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这时要特别注意看清题目问的是图表“分别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还是“共同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答案不仅要写出图表反映的表面现象(即将图表语言转换成文字语言,实现有定量到定性的转换),还应指出这一现象所包含的深层次信息,和隐藏的信息及本质性问题。

第二问:一般问的是表1和表2有何联系,这些联系主要包括四种情况:

(1)原因和结果的关系(2)一分为二的关系(3)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4)前后相继的关系。其中又以(1)(2)较为常见。

第三问:一般要求结合图表、文字谈认识。一般做认识类题目的解题思路是:“是什么”“为什么”“有何意义和后果”“怎么办”。在答题时要注意将材料和教材原理结合起来,避免材料和原理“两张皮”

审图表要注意:

1、读图表的标题。图表的标题反映了图表的主题或中心。

2、读表格内的项目和数据等内容,这是答案的主要来源。关键是能从对比中发现问题,发现变化,发现差距,纵向对比用来说明变化(如有个较大的增长或减少),横向比较来说明两者的差距。

3、读表注(备注)。表注使图表的含义得到全面深刻的表述,往往对答题有较大的影响。解释性的备注是对图表中的信息进行分析、判断的依据;补充性的备注则是组织答案不可缺少的来源之一。

练习:

1.2015年1~11月累计,我国财政收入169 59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9 944亿元,增长8.3%。其中税收收入增长8%。这说明(  )

A.财政收入制约着经济发展水平B.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是基础性的

C.分配政策和分配制度制约着财政收入的规模D.价格水平对财政收入有着重要的影响

2.2015年12月24日,财政部部长楼继伟在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汇报工作时指出,水利设施建设投入大幅度增加,特别是加大对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中小河流治理、山洪预警系统、下行农田水利建设等的投入。这表明(  )

A.财政是巩固国家政权的物质保障B.财政是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C.财政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D.财政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

3.随着GDP增速的减缓,2016年全国财政收入增长幅度可能会出现下降。上述材料启示我们,要增加财政收入就必须(  )

A.大力发展经济,提高国家经济发展水平B.增加税收,广开财源

C.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 D.大量发行纸币,增加社会财富

4.在每年全国人大会议上,财政部部长都要作当年的财政预算报告,并经大会审议后批准。这说明,我国国家财政是通过   实现的(  )

①国家的基本财政计划 ②国家财政拨款

③国家预算④国家的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计划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③④

5.根据M市财政局统一安排,2016年该市预决算公开的范围将进一步扩大到市委、人大、政协序列以及群众团体组织。下列对政府预决算理解正确的是(  )

①公开财政预算便于公民知情年度基本收支计划 ②公开财政预算便于公民监督上年度预算执行结果

③政府预决算是国家参与社会分配的两个方面 ④国家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本和政治保障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6.政府做任何事或从事任何活动,都是要花钱的,都要以花钱为条件。没有财政支出的拨付,没有财政收入的筹措,就不可能有政府职能的履行,也就不可能有国家治理的实现。这表明(  )

A.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B.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C.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的物质保障D.财政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巨大作用


高考政治答题技巧与方法相关文章:

高考政治各类题型答题技巧汇总

有关高考政治答题的方法与策略

本文共约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