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全国甲卷语文作文题解读

2021-06-08

2021年的高考语文已经结束了,对于高考语文作文题每一个人的解读都是不一样的,那么关于全国甲卷语文作文题解读是怎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2021全国甲卷语文作文题解读_高考全国甲卷语文作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21全国甲卷语文作文题解读

全国甲卷语文作文题目

古人常以比喻说明对理想的追求,涉及基础、方法、路径、目标及其关系等。如汉代扬雄就曾以射箭为喻,他说:“修身以为弓,矫思以为矢,立义以为的,奠而后发,发必中矣。”大意是,只要不断加强修养,端正思想,并将“义”作为确定的目标,再付诸行动,就能实现理想。

上述材料能给追求理想的当代青年以启示,请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全国甲卷语文作文解析

可为与有为

汪锋(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研究员):在内卷和躺平的喧嚣之下,“可为与有为”的主题别有一番意味。这是一道传统的材料作文,对读者和文体没有限制,而且这些材料也是考生们耳熟能详的事件、歌曲、作品、烈士、榜样。很多考生看到考题与材料后,或许露出了会心一笑,语文老师也不会如去年一般心头一颤,看来大家都是有准备的。

这两年在语文教学中开始流行大概念,譬如:青春、责任、家国情怀等等。大概念教学能否落到实处,高考作文是一个块巨大的试金石。如果将平时练就的本领来扣住“可为”“有为”的关键,展示自己的思维能力,从而打动阅卷者,自然可以赢得高分。

但毫无疑问,今年的阅卷者必须下大力气甄别出宿构与套作,区分出真思想与伪命题。“可为”之“可”落在何处?“有为”之“有”是相对于何者之“无”?“可为”与“有为”有什么关联?如何通过逻辑或者鲜活的实证来阐明?这些都是考生要认真思虑的。

看过《觉醒年代》的考生们有福了,思考过《觉醒年代》,并将之与时下和未来比照的考生们在考场上真的大有可为了。

《可为与有为》作文

《论语·宪问》中,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千百年来,古人们从未停止过对“可为”“有为”之间辩证关系的阐述。在我看来,逆境中,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亦可迎风而上;顺境中,可为成就有为,有志方有为。历代有为青年的热血同样在我们身上流淌,寻着先辈的足迹,我们向前的步伐更加坚定。在这个时代,我们大有可为。

历史长河星汉灿烂,炎黄子孙骨子里恪守的骄傲也有迹可循。不论艰难险阻,不论结果如何,总有人在为自己所信仰的事业奔忙,他们有着“不登高山,不知山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的气魄。“知不可为而为之”中的“不可为”,不是指不可以做的事情,而是在现实条件下几乎没有实现可能的事情。孔子毕生游历,殚精竭力,在礼乐崩坏的春秋乱世中推行自己的思想,即使收效甚微;诸葛亮明知曹魏难灭,汉室难兴,却仍多次出兵伐魏,即使身葬五丈原。“不可为”的背后是破釜沉舟的勇气,是将生死置身事外的洒脱。

他们,在过去的时代里“有为”,用实际行动撑起民族脊梁,用星星之火点燃整个中国。我们,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的路口“可为”,用青年的肩膀担起复兴中华民族的使命。

我们诞生在最好的时代,和平且稳定,科技正飞速发展。我们虽看似渺小,却也是推动历史洪流向前的水滴;我们片刻澎湃,也能在历史中镌刻自己的篇章。行可做之事,做有为青年,并非难事。年轻人活跃在互联网、农业、传媒等各行各业,用自己的青春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2020年武汉疫情防控一线也总能看到“90后”的身影,他们可能是每一个与我们擦肩而过的“普通人”,但社会责任的接力棒被他们稳稳接住。万事皆有为。“有为”不是扭转乾坤开辟宇宙新纪元,而是对世间万物充满热爱,心态平和地去耕耘,不计较得失。“有为”无需惊天动地,只求做到问心无愧。

“乔木亭亭倚盖仓,栉风沐雨自担当”,我们与整个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可为在脚下,有为在远方,心中揣着伟大梦想,人也就变得开阔且笃行。


2021全国甲卷语文作文题解读相关文章:

2021年高考作文解读(全国1卷)

最新2021全国各地高考作文题标题内容公布

最新2021全国一卷高考理想话题作文

本文共约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