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节气有什么气候特点

2021-05-20

夏至节这天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太阳到达黄经90度,这是一年中白天最长的一天,所以古代叫日长至,这时间在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夏至节气有什么气候特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夏至气候特点

1、对流天气

夏至以后地面受热强烈,空气对流旺盛,午后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阵雨。这种热雷雨骤来疾去,降雨范围小,人们称“夏雨隔田坎”。古时也有著名诗句写出了这种节气特点“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2、暴雨天气

但其实,对流天气带来的强降水,并不都像诗中描写的那么美丽,常常带来局地灾害。多数情况,“夏至”期间,正值长江中下游、江淮流域梅雨,频频出现暴雨天气,容易形成洪涝灾害,甚至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威胁,应注意加强防汛工作。

3、江淮梅雨

夏至时节正是江淮一带的“梅雨”季节,这时正是江南梅子黄熟期,空气非常潮湿,冷、暖空气团在这里交汇,并形成一道低压槽,导致阴雨连绵的天气。在这样的天气下,器物发霉,人体也觉得不舒服,一些蚊虫繁殖速度很快,一些肠道性的病菌也很容易滋生。这时要注意饮用水的卫生,尽量不吃生冷食物,防止传染病发生和传播。

4、高温天气

夏至和冬至一样,都是反映四季更替的节气。天文学上规定,夏至为北半球夏季的开始。夏至过后,虽然太阳直射点开始从北回归线逐渐向南移动,北半球白昼开始逐渐变短,对于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也开始逐日降低,但由于太阳辐射到地面的热量仍比地面向空中散发的多,故在以后的一段时间内,气温将继续升高,因此有“夏至不过不热”的说法。夏至这天虽然日照时间最长,但并不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候。

夏至是夏天到了还是结束了

夏至不是夏天开始的意思,也不代表夏天的结束。“夏”代表夏天的意思,但是“至”不是到来的意思,至是极、极致的意思,所以夏至代表着盛夏的到来。夏至之后天气会越来越热,在夏至之后的第三个庚日我们进入三伏天,这段时间将是一年中最热的一段时间。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一个节气,古代时又称“夏节”、“夏至节”。夏至适逢每年公历6月21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90°时开始。公元前七世纪,先人采用土圭测日影,就确定了夏至。据《恪遵宪度抄本》:“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

古人说:日长之至,日影短至,至者,极也,故曰夏至。夏至这一天,太阳直射北半球的位置到达一年中的最北端,在北回归线上(北纬23°27’),这一天北半球太阳高度角最大,日影最短,白天最长,黑夜最短。而且越往北白天越长。

夏至是一年里太阳最偏北的一天,北半球日照时间最长的一天,也是白昼时间超过黑夜时间最多的一天。但各地的昼长时间从北到南呈递减趋势。这是地球自转轴倾斜造成的昼长夜短效应,越接近两级越明显的缘故。

夏至这一天,太阳光将直射北回归线。在我国大陆的5处北回归线标志都设有“窥阳孔”,届时人们可以前往验证夏至正午阳光是否垂直射向地面,并出现“立竿无影”的奇景。分别可以再汕头、从化、封开、桂平、墨江观赏。

夏至的由来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一个节气。公元前七世纪,先人采用土圭测日影,就确定了夏至。每年的夏至从6月21日(或22日)开始,至7月7日(或8日)结束。据《恪遵宪度抄本》:“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纬23°26\'),北半球的白昼达最长,且越往北昼越长。如海南的海口市这天的日长约13小时多一点,杭州市为14小时,北京约15小时,而黑龙江的漠河则可达17小时以上。夏至以后,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逐渐南移,北半球的白昼日渐缩短。民间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而此时南半球正值隆冬。


夏至节气有什么气候特点相关文章:

夏至节气有什么特点

夏至节气的气候特点是什么

夏至节气的特点是什么

本文共约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