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书育人楷模事迹

2024-01-04

事迹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可以传递正能量,激励人们积极向上,充满信心和勇气,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困难。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书育人楷模事迹,如果大家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教书育人楷模事迹

教书育人楷模事迹【篇1】

9月24日下午我校全体教职工参加了在校电教室举行的“学习区委书记王朴同志讲话精神向优秀教师学习做教书育人楷模活动”专题会议。会上,传达了平卫教党委【20__】8号文件精神,宣读了本校活动实施方案,提出了明确的活动要求。大家一道深入学习区委书记王朴同志在第28个教师节庆祝表彰大会上的讲话,还学习了20__年度全国十大教书育人楷模的主要事迹。通过学习我有以下几点体会与大家分享:

一、王书记讲话朴实亲切,感召力强,对于推动卫东区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很好的引领。讲话中强调了卫东区教育优先的战略地位,教育均衡和教育公平是教育发展的目标。讲话重点指出:我们作为人民教师,要做到境界高、学问大、德性好。更要坚持“五有”:要有神圣的使命、真诚的爱心、广博的学识、高尚的品德、奉献的精神,这些谆谆教导,既包含着领导的殷切期望又是指引卫东教育人踏踏实实做事的准则;王书记的讲话字字珠玑,用心良苦,充分让我们认识到:我们是卫东教育人,我们身上担负着祖国的责任与未来,沉甸甸的希望是民族发展的动力,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有信心、有目标做好自己教书育人工作,每一天快快乐乐,每一天播撒爱的种子,每一刻都享受做教育人的幸福!在卫东区这个宽松和谐的教育氛围中,有区委领导的大力支持,我们每一位教育者怎不醉心教坛,享受作为教师的幸福与荣耀?

二、王朴同志还向老师们提出三个要求境界高、学问大、德性好;五点希望:要有神圣的使命、要有真诚的爱心、要有广博的学识、要有高尚的品德、要有奉献的精神。深入领会王朴书记讲话精神,把王朴书记提出的要求和希望转化为工作的动力,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继续发扬辛勤耕耘和默默奉献的作风,心态平和、淡泊名利、甘为人梯,争奉献、比奉献、乐奉献,把全部的心智奉献给每一个孩子和每一个家庭,在教书育人的工作实践中升华人生追求、实现人生价值。

三、向各级优秀教师学习,不断加强师德修养,争做教书育人楷模:通过学习我们认识到全国十大教书育人楷模都能够在自身平凡而艰苦的工作岗位中无私奉献奋发图强做出了令人敬佩的非凡业绩,我区及我校优秀教师也都更加可亲可敬有诸多方面值得我们学习效仿。因此我们将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自觉克服浮躁、对后进生缺乏足够耐心和爱心、安于现状等不良情绪和不足,以先进为榜样,志存高远,严以律己,积极创先争优为我校及我区教育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四、于丹老师2012开学第一课寄语我们:长大了的生活都很艰辛不容易。有人比喻说生活就是一锅滚开滚开的水,你要是往里面投不同的东西都会受煎熬,但煎熬到最后,因为这些东西各自的质地不同,结果也不一样。

你试试看,在三锅滚开的水里,扔一个生鸡蛋、一根生的胡萝卜和一把干茶叶,盖上盖子同样的时间沸腾它。揭开以后呢,生鸡蛋会被煮熟,变得硬梆梆,我们生活里有些只固守着自己的内心、自己的利益、不肯融合的人,他们最后就变得里里外外铁石心肠。他们有时候愤世嫉俗,以偏概全,觉得生活对不起他,但是他没有融合的.力量。这就是被生活煮硬的人。第二个锅里的胡萝卜呢,经过煎熬煮得软塌塌,成了一团胡萝卜泥,这是被生活煮得没了自己的人,这些人因为没有生命的坚持,他们不能够带给社会自己的能量,所以他就失去了自我,这是被生活煮软的人。可是第三个锅里的茶叶呢,它在沸腾中,自己舒展了、丰美了、滋润了,同时,它把无色无味的水改变成了一锅香茶,它是在煎熬里成全了自己,它也把它的美、它的爱、它的能量传递出去,改变了社会和别人。我们要自觉做好第三种人,丰润自己,留香他人,以自身高尚的人格魅力来影响和教育学生。

教书育人楷模事迹【篇2】

孟夏时节,麦浪滚滚,丰收在望。

看色、看粒、看长势……小满节气后,一场全国小麦新品种观摩会在杨凌举行。观摩团追随着麦浪,实地观摩了“西农511”“伟隆169”“西农926”等一系列饱含着科技创新元素的杨凌小麦新品种,见证了科技创新引领种业高质量发展的磅礴力量。

“杨凌示范区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旱区农业发展需求,积极开展农业科技创新,在小麦良种繁育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重要支撑作用的创新成果,成功探索出一条以科技创新驱动农业现代化的特色发展路子。”中国工程院院士、小麦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许为钢说。

以科技创新为窗口,来自全国的专家学者把杨凌比喻为“旱区种业硅谷”,充分肯定了杨凌在种业科技攻关、种业企业建设、种质资源抢救性保护等方面,为打赢种业“翻身仗”,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卓越贡献。

如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吉万全教授团队正向着优质强筋、抗赤霉病和条锈病绿色小麦“进军”,马翎健教授团队致力于选育酿酒专用小麦等优质专用小麦新品种,闵东红教授课题组则正在全力攻克抗旱节水转基因小麦新品种培育技术难题……基础研究、靶向育种、生物育种正方兴未艾。

25年来,杨凌示范区扎实履行国家使命,大力实施农业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科技创新能力转化为区域发展动力,走出了一条建平台、打硬仗、促开放之路:

建平台,厚植科技创新沃土——

从旱区作物逆境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到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从杨凌种业创新中心到中国杨凌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创新中心,从果业、畜牧、食品工程等农业产业创新中心到秦创原农业板块创新驱动平台,杨凌示范区始终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发展的`“一号工程”,不断加强各类创新平台建设,先后建设省部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97个,成为建设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科技创新推广核心区的“加速器”。

正如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杨凌种业创新中心主任康振生所说,杨凌为农作物种业与现代生物技术集合、促进传统种业改进,做好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平台,为我国农业特别是旱区农业发展贡献力量提供了新机遇。

聚资源,创新实力越来越强——

知名种业企业先正达、科迪华和陕西省杂交油菜中心、金棚种业等种业科研院所、企业纷纷落地杨凌,各类农业科技创新要素持续聚集,杨凌农业创新高地作用越来越明显。同时,充分发挥示范区体制优势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等科教人才智库作用,大力推进区校融合、协同创新,探索形成了“农科教相结合、产学研一体化”发展的新机制,区域协同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促开放,让创新之路越走越宽——

近年来,杨凌以建设上海合作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为契机,充分发挥示范区和自贸区双区叠加优势,深入推进国际农业交流、培训、示范,先后成立了丝绸之路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建设了一批国际农业科技合作园区,更多蕴含“杨凌基因”的“金种子”走出国门,在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上合组织成员国开出了绚烂的“农科之花”。

25年来,杨凌示范区在小麦遗传育种与条锈病防控、牛羊体细胞克隆、苹果抗逆生物学、动物胚胎干细胞研究及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与生态建设等方面取得重要突破。建立了干旱半干旱地区小麦、玉米、油菜、马铃薯、苹果等生物育种技术体系,审定通过的农作物新品种达768个、苹果新品种12个,为我国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奠定了坚实基础。

“科研成果涌现,是杨凌示范区多年来在科技创新重点领域长期坚持研发取得成果的集中体现,也是深化改革激发活力、加强政策引导激励,以及科技创新投入、金融等协同推进的结果。”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康绍忠说。

教书育人楷模事迹【篇3】

从教时间久了,___慢慢总结出了属于自己的教育理念——“全接纳、慢引导”。全接纳,即接纳所有的孩子、接纳孩子的所有;慢引导,则是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尊重孩子的个性差异。

她引用论语的故事。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智),子曰:“知人。”

用___的话说,只有了解学生,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不过,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并不容易。

___发现,小学生年龄小,胆子也小,遇到不愉快的事情大多不会主动和老师交流。当时,她在杂志上看到,有位老师在教室里放一个纸箱,学生可以把心事写在纸条上,放进箱子里。

受到启发后,___让学生们每个人准备一个漂亮本子,专门用来写“悄悄话”。“你可以把想和老师说的话写在本子上,老师有想和你说的话,就在本子上回复给你。”___和学生说。

后来,学生们开始把自己的心事交付给“悄悄话”,也逐渐对班主任郑老师袒露了内心世界。

顽皮淘气、喜欢欺负别人的小男孩写:我也想改,但是改不过来,这次我又犯错误了,美术老师说我了,英语老师说我了,爸爸妈妈也说我了,如果有一天他们都不喜欢我了,我该怎么办?

性格内向的小女孩写:我没有好朋友,他们嫌我沙包扔得不准,打乒乓球跑得慢,我就像天空中一朵孤单的云,这飞飞,那飘飘……

被爸爸妈妈冤枉的男生写:昨天,爸爸给了我20块钱让我买番茄酱,买完我把剩下的`钱放在他的钱包里了。后来看到我桌上的钱非说是买东西剩下的,其实,那是我去年给妈妈打工攒下来的。

___借助这些记录了解孩子们,并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困扰。给学生回信安慰、劝解,在班会课上给孤单的小同学“找朋友”,及时和学生家长沟通,把自己童年时期的经历和故事讲给学生听……

教书育人楷模事迹【篇4】

教育和研究,是我的职业也是志向,只有不断追求卓越,做得更好,才无愧于党和人民给予的崇高荣誉――高松。

一、勇攀高峰的科学家

高松在大学时代就树立了崇高的人生理想,明确要通过科学研究实现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并最终实现一名共产党员的人生价值。早在本科期间,高松已经在徐光宪院士领导的实验室做论文,读研后跟随徐光宪院士从事科学研究。多年来,他致力于配位化学与分子磁性研究,在发现新的磁现象、发展新类型分子磁体方面开展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工作,研究成果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他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中国青年科技奖、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一等奖和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等荣誉,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对化学的热爱与执著、对祖国基础科学研究的强烈责任心,促使他在科学的道路上披荆斩棘、乐此不疲。30年来,高松将自己的全部心血奉献给了中国化学事业。为了节约科研成本、高效测定分子的磁性质,他曾和同事们扎根实验室,在实验室的行军床上度过一个又一个不眠之夜。

二、创新人才的导航者

高松热爱教书育人事业,以培养国家需要的创新型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源源不断地注入新鲜力量为己任,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和心血。多年来,高松始终坚持每学年为本科生和研究生主讲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程,每次课前他都花大量时间准备,注重把学科最前沿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使本科生一进校门就能与院士面对面交流。他坚持教学要根据实践的需要,更新教材,改进教学方法,拓展阅读文献。他不辞劳苦,亲自主编本科生基础课教材《普通化学(生物类)》。

他承担本科生“无机化学”的教学工作,每次课前他都要做足准备,对于如何组织课堂教学,特别是如何通过问题的设置来增强与学生的互动,引导学生阅读最新或经典文献,加深对无机化学基本概念与原理的理解等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他从学生的学习需要出发,在教授研究生课程“群论与化学”时,考虑到数学推导多、理解难度大,为了便于学生理解,他放弃简单方便且可以重复使用的ppt形式,而是一直坚持使用板书,对学生进行推引,并充分进行互动,尽量使学生在真正意义上理解群论在化学中的应用。

“是高老师的人格魅力最终指引了我的人生航向”,这是学生们在谈到高松时说得最多的话。高松爱生如子,时刻以学生的成长成才为己任。有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心理压力过大,影响了学业,高松悄悄地为学生偿还助学贷款,以解除他学习的后顾之忧;有位学生在科研道路上遇到困难,失去信心,高松积极为其设计成长路径,耐心教导,使其逐渐走上学术正轨。“他十分尊重学生的想法,无论是科研上的',还是人生道路上的,他都会仔细聆听,合理分析,从来不会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学生。”他的一位博士生这样说。有位学生在研究单离子磁体时曾一度对求解稀土离子的低激发能谱感到困惑,苦于实验条件所限很难再突破,因此曾对是否继续从事化学研究有所动摇。

然而在高松主持的第12届分子磁体国际会议上,在听到来自美国国家强磁场实验室专家的报告后,这位学生看到了解决困扰他的学术问题的曙光。高松还为他深入地分析了该研究的国际进展状况和可能的突破点,使这位学生最终坚定了自己的科研道路。来,高松培养博士生17名,其中,一人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为培养分子磁体领域的下一代中坚力量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甘于奉献的领军人

高松10余年间曾任化学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院长等职务。在就任院长大会上,他表示,任院长期间的最大心愿就是“创造一个更好的环境和氛围,让更多的人能够发挥自己的作用,特别是为年轻的教师和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他以学院发展为己任,善于对事情作出快速准确的判断,带动班子其他成员为学院发展尽心尽力,积极引进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使化学学院各学科发展齐头并进,学院风清气正、团结和谐,成为一个人才济济的“大”院:院士9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5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0人,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科技部批准北京大学化学学院与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联合筹建“北京分子科学国家实验室”。学院学科综合排名稳居全国高校之首。据esi统计,在化学类排名前1%的全世界950个化学研究单位中,北京大学发表论文数居第17位;被引论文数居第35位。

高松还将管理服务工作拓展到化学界。他担任中国化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化学会副理事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第六届全委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学科评议组化学组成员等职务,对中国化学学科的发展倾尽全力,主动担责,深得同行好评。他认为,基础研究只有带动和促进同行一起进步才会对科学事业的发展作出更大贡献。他们将实验室仪器向国内和国际同行开放,经常帮助其他研究组进行样品的磁性测试,并开展了广泛的科研合作。他和同事们的努力推动了我国分子磁体研究的发展。

四、润物无声的“教书匠”

“谦和、宽容、平实和坦诚”是同行、同事和学生对高松的一致评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同行、学院的同事、研究组的合作者提到高松都是交口称赞,大家都认为他合作意识强,为人低调,从不抱怨。他热心助人,对于他人的要求从来是能帮就帮,想别人永远比想自己多。他谦和宽容,困难面前总是主动承担、荣誉面前总是主动避让,几十年如一日。

“我是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的教师高松”,这是高松对外自称时用得最多的称谓。虽然已经是赫赫有名的院士、年轻有为的化学家,但是,在高松的内心,“教师”才是自己的“第一身份”。繁重的科研任务和琐碎的行政事务并没有影响他对学生的培养。相反,他把能利用的一切时间尽可能地留给学生,坚持每周三晚上和学生开组会。除了经常推荐一些最新文献给学生,他也会亲自看、亲自讲。他经常把相关杂志的最新动态介绍给大家,遇到与组里研究方向有关的文章,他还会通过电子邮件及时发给相关人。他用自己的人格魅力默默影响和深深感染着周围的每一个人。

入党至今20多年,高松锲而不舍地钻研、长期默默地奉献,始终以自己的执著、坚守、努力与奋斗实践着自己对科学事业的坚持、对人生的崇高追求,实践着他入党时的誓言。这是他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崇高追求,这种追求还将支持着他取得更大的成绩。

教书育人楷模事迹【篇5】

曾经看央视《感动中国》这个节目,总会报道一两个扎根于乡村或山区的先进教育工作者的事迹感动着国人,令人为之震撼。从事了教育工作之后,使我更能深深地体味到这些深入到乡村或大山灵魂深处的人物的崇高品质,也更能体会到他们的无私奉献及无悔精神,对他们肃然起敬。

林州模范教师王生英便是这样一位楷模,是教师的精神领袖:她扎根山区30载,犹如一枝傲雪红梅,用残疾之躯搏击多舛的命运,谱写了自我人生的华丽乐章。我们需要读懂王生英,方可继承其优秀品质。

一、须得读懂大山

“山”在文化传统中是厚重的,是世代山民安身立命的处所。然而,“山”也表征着传统的闭塞、愚昧、僵化与保守。走出封闭的群山,告别陈旧的传统,拥抱崭新的现代,对有限的生存圈的突破,已成为世代山居的年轻一代的心灵渴望。然而,悠久而强固的传统大山,走出去谈何容易!它需要的是敢为天下先的勇气,更需要的是冲出包围的行动,甚至需要付出几代人前仆后继的代价。山里的人终究是挣扎着走出去了,然而,有一个人却选择坚守在这里,她就是教师王生英。

她的留守,是为了更多的人走出大山。只有她的留守,才能换来更多人走出去的希望。因此她是真正读懂大山文化的人!

二、她不是“高大全”,她只是“有用的人”

在当代文学“十七年”作家的文学作品中,充斥了“高大全”式的人物。他们都是尽善尽美的人,无论其思想、道德抑或行动。

而王生英老师,她却是一个腿脚不甚灵活的残疾人。在数几十年的从教生涯中,她每天除了走上几公里的山路外,还要穿过大河……越是艰苦卓绝的环境越能激发人的意志力。一身兼数职的教学工作,她竟没有任何怨言,“只要你乐意去做,就没有苦和累”。就是本着这样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她愿意把山区的教育工作坚守到底。她认为自己只是一个平凡的人做着平凡的事情,但她更觉得自己是个幸福的.人,因为她发现了自我的价值,她是个“有用的人”。

是的,当一个人有所奉献的时候,她的心灵必然是富足的,她的人生也必然折射出不平凡的光。

三、须得自我学习

作为一名教师,我是怀着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工作岗位中去的。我热爱自己的教学工作,也希望自己可以做得尽善尽美。但在工作的过程中,我也发现自己的浮躁、不能吃苦耐劳、遇到困难便满腹牢骚……这些都是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学习王生英老师的事迹,使我下定决心渐渐改正缺点,有所进步!

教书育人楷模事迹【篇6】

1993年,从师范学校毕业的郑丹娜被分配到垂杨柳中心小学当老师,教美术和历史。第二年,她成为班主任,教语文和数学两门课程。

初为人师,郑丹娜理解的“教育”很简单,把学生盯紧了、看住了,把成绩搞上去,拿到流动红旗。面对四十几个学生,郑丹娜觉得“顾此失彼,每天能说一车话”。教室在一层,办公室在三层,她连回办公室喝水的时间都没有。

为了显得有威严,二十岁出头的郑丹娜装出不苟言笑的样子,绷着脸,把学生“管得严严的”。学校要求靠右行走,郑丹娜就告诉学生哪怕两个人去上厕所也要站成纵列;学校要求保持纪律,郑丹娜就每个课间到教室里监督。学生们怕她,甚至有小女孩猜测郑丹娜有60岁,理由是“我爷爷就60岁,特别严肃,不爱笑”。

如今回忆起来,郑丹娜觉得那时不懂教育也缺少方法。她曾经准备了一个剪报本,把从报纸上看到的管理和教学方法剪下来贴到本子上,并经常跑去听老教师的课,模仿和借鉴,努力让课堂变得有趣。

1998年,郑丹娜进入语文中心组,开始专门教语文。

一开始郑丹娜讲课只站在讲桌前,局促、放不开。市里的老教师来她的班上听课,直言不讳地指出:“情感性不够,缺少感染力,让人感觉游离在语文教学之外。”老教师告诉她,要想把学生吸引住,先要把自己吸引住。

郑丹娜决定拿自己的儿子“练手”。那一年儿子不满一岁,咿呀学语,郑丹娜每天给他讲故事,“关上门,家人也看不见。我就连蹦带跳,手舞足蹈,特别夸张。”儿子被逗得咯咯笑。

慢慢地,郑丹娜“放得开了”,感情更充沛,和学生的交流也在增加,上课不再藏在讲桌背后,而是敢于站在学生中间,有了沟通和互动。

成为“小豆包们”的“自己人”,郑丹娜花了几年的`时间。现在,课余时间,经常有一群学生围着她聊天;小男孩有了“心里喜欢的人”,会偷偷说给她听;小女孩因为自己个子矮发愁,也会找到她倾诉……

郑丹娜说,在《伊索寓言》中,有一个南风和北风的故事:南风和北风比谁更有力量。有人穿大衣走过,北风施展威力,冷风劲吹,那个人把大衣越裹越紧;南风上阵,送来轻微的暖风,那个人最终敞开了胸怀,脱掉了大衣。

她希望,成为像南风一样的老师。

教书育人楷模事迹【篇7】

9月24日下午我校全体教职工参加了在校电教室举行的“学习区委书记王朴同志讲话精神向优秀教师学习做教书育人楷模活动”专题会议。会上,传达了平卫教党委【20__】8号文件精神,宣读了本校活动实施方案,提出了明确的活动要求。大家一道深入学习区委书记王朴同志在第28个教师节庆祝表彰大会上的讲话,还学习了20__年度全国十大教书育人楷模的主要事迹。通过学习我有以下几点体会与大家分享:

一、王书记讲话朴实亲切,感召力强,对于推动卫东区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很好的引领。讲话中强调了卫东区教育优先的战略地位,教育均衡和教育公平是教育发展的目标。讲话重点指出:我们作为人民教师,要做到境界高、学问大、德性好。更要坚持“五有”:要有神圣的使命、真诚的爱心、广博的学识、高尚的品德、奉献的精神,这些谆谆教导,既包含着领导的殷切期望又是指引卫东教育人踏踏实实做事的'准则;王书记的讲话字字珠玑,用心良苦,充分让我们认识到:我们是卫东教育人,我们身上担负着祖国的责任与未来,沉甸甸的希望是民族发展的动力,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有信心、有目标做好自己教书育人工作,每一天快快乐乐,每一天播撒爱的种子,每一刻都享受做教育人的幸福!在卫东区这个宽松和谐的教育氛围中,有区委领导的大力支持,我们每一位教育者怎不醉心教坛,享受作为教师的幸福与荣耀?

二、王朴同志还向老师们提出三个要求境界高、学问大、德性好;五点希望:要有神圣的使命、要有真诚的爱心、要有广博的学识、要有高尚的品德、要有奉献的精神。深入领会王朴书记讲话精神,把王朴书记提出的要求和希望转化为工作的动力,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继续发扬辛勤耕耘和默默奉献的作风,心态平和、淡泊名利、甘为人梯,争奉献、比奉献、乐奉献,把全部的心智奉献给每一个孩子和每一个家庭,在教书育人的工作实践中升华人生追求、实现人生价值。

三、向各级优秀教师学习,不断加强师德修养,争做教书育人楷模:通过学习我们认识到全国十大教书育人楷模都能够在自身平凡而艰苦的工作岗位中无私奉献奋发图强做出了令人敬佩的非凡业绩,我区及我校优秀教师也都更加可亲可敬有诸多方面值得我们学习效仿。因此我们将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自觉克服浮躁、对后进生缺乏足够耐心和爱心、安于现状等不良情绪和不足,以先进为榜样,志存高远,严以律己,积极创先争优为我校及我区教育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四、于丹老师2012开学第一课寄语我们:长大了的生活都很艰辛不容易。有人比喻说生活就是一锅滚开滚开的水,你要是往里面投不同的东西都会受煎熬,但煎熬到最后,因为这些东西各自的质地不同,结果也不一样。

你试试看,在三锅滚开的水里,扔一个生鸡蛋、一根生的胡萝卜和一把干茶叶,盖上盖子同样的时间沸腾它。揭开以后呢,生鸡蛋会被煮熟,变得硬梆梆,我们生活里有些只固守着自己的内心、自己的利益、不肯融合的人,他们最后就变得里里外外铁石心肠。他们有时候愤世嫉俗,以偏概全,觉得生活对不起他,但是他没有融合的力量。这就是被生活煮硬的人。第二个锅里的胡萝卜呢,经过煎熬煮得软塌塌,成了一团胡萝卜泥,这是被生活煮得没了自己的人,这些人因为没有生命的坚持,他们不能够带给社会自己的能量,所以他就失去了自我,这是被生活煮软的人。可是第三个锅里的茶叶呢,它在沸腾中,自己舒展了、丰美了、滋润了,同时,它把无色无味的水改变成了一锅香茶,它是在煎熬里成全了自己,它也把它的美、它的爱、它的能量传递出去,改变了社会和别人。我们要自觉做好第三种人,丰润自己,留香他人,以自身高尚的人格魅力来影响和教育学生。

教书育人楷模事迹【篇8】

读完《师爱之路》,一个个徐汇育人楷模的亲切形象,一件件源于生活的感人事例跃然心中。忙碌的工作、更多的付出……那为什么我又从他们的字里行间读出的却是满满的幸福?

——幸福来源于他们自己对事业的追求。

对教育事业的执著追求,是我在这几位育人楷模身上看到的共同之处。陈珺老师在烹饪专业的技能领域,勤学苦练,练就一身真功夫。她并不满足,不断实践摸索,积累操作经验,带领学生们一次又一次地“攻克难题”,将自己的专业技能不断提升,成就“舌尖”上的新高度。施嘉平老师厚积而薄发,在从事教研员的40多个春秋中,从来没有停止过学习的脚步。无论是学历的不断进修、多次的赴英学习培训,还是在不断引领英语教育课改的实证研究、打造一流英语教师团队的过程中,她都潜心教书、精研教学,把学习作为一辈子的事情。在书中朴素的描述中,让我们看到了楷模们在平凡工作中坚定执著,看到了楷模们对自我的不断要求、对工作的不停追求与对教育理想的奋斗与坚持。

——幸福来源于学生们对他们的喜爱。

“当教师的最大快乐就在于学生的快乐成长”,一位楷模这样讲到。的确,对于老师来说,学生是最好的评价者。学生的进步是老师最大的欣慰,学生的喜爱会是老师们工作的不竭动力。李之音老师的学生毕业十多年,仍然不能忘记李老师在自己人生道路上的帮助与指导,指引他爱好文学,成为了一名记者。西南位育中学的黄徐娟老师被她的学生认作为中学时代最喜欢的老师,她们喜欢她那爽朗的笑声,喜欢她那较真的眼神,喜欢站在她身边,得到她的鼓励与帮助。梅园中学的傅琳老师被学生们亲切地称为如妈妈般慈祥的老师。她让孩子们愉快地掌握知识,同时也让孩子们燃起学习的.信心,取得学习的进步,尝到了学习的甜蜜。你快乐,所以我幸福。这些育人楷模用自己的大爱,收获了师生间珍贵的情谊。“你爱你的学生吗?你会爱你的学生吗?你的学生感受到你的爱吗?”面对爱的三问,相信这些育人楷模们用他们的言行已经做了最好的回答。

——幸福来源于家长们对他们的信任。

科技幼儿园的袁晶晶老师,家长们爱叫她“晶妈”。晶妈经常将孩子最近在班级里的表现通过各种渠道告诉家长,并指导家长如何对待孩子这段时间情绪上的变化。她让家长和孩子一起成长。让家长们感动的世外小学的汤莹老师,用自己对工作强烈的责任心和无私奉献精神赢得了家长们的称赞。她工作细致入微,对于低年级的学生从一个小习惯开始培养,帮助学生起步。及时与家长联系,取得教育的合力。“我们庆幸遇到这样的老师!她就是孩子们的榜样!”“太多的感触无法用短短的文字来表达,作为家长,我们只有衷心地向老师们道一声谢谢!”家长的心里话道出了对老师的信任。这些育人楷模们感动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幸福来源于家人们对他们的支持。

家庭与事业,在每个人眼中都很重要。这些育人楷模们也同样担当着家庭与工作的双重责任,承受着家庭与工作的双重压力。他们在取舍,在平衡,但在学生和工作面前,他们总将天平向着工作、向着学生倾斜着。家人有埋怨,但都被他们执着的工作热情所融化,把支持与理解化为了默默地行动,帮助他们分担家务、照顾老小。谁能说这些育人楷模不是最幸福的人呢?

路在脚下,爱在心中。怀揣着大爱的楷模们最幸福!让我们一起随着楷模们的脚步,共同踏上师爱之路,走出幸福人生!

教书育人楷模事迹【篇9】

不忘初心,用爱坚守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才知道那教室放飞的是希望,守巢的总是你;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才知道那块黑板,写下的是奉献,擦去的是名利。”她正像这首歌中所唱的那样:“写下的`是奉献,擦去的是名利。”她,就是我们子美小学语文团队的一名普通教师——___老师。

曹老师参加教育教学工作至今已31年有余,从教以来,一直坚守在教学第一线,工作勤勤恳恳、兢兢业业,责任心强,乐于奉献。在子美小学工作的14年中,师德交口称赞,教学成绩突出,管理班级有方,年年被评为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曾获得河南省骨干教师、巩义市骨干教师,巩义市优秀班主任等荣誉称号,辅导学生参加各项比赛也屡屡榜上有名。作为学科的优秀引领人,多年担任年级教研组长,经验丰富,带领着自己的教研团队,真研究,真学习,真成长,所带的团队多次被评为优秀教研组。

“十年树木,百年育人;起始于辛劳,收归于平淡。”作为一名普通教师,所从事的职业从来都不会惊天动地,只能够润物细无声。曹老师就是这样严守初心,尽心尽力地做好学校交给的每一项任务,默默无闻地奉献着自己的教育智慧,成为了一届届学生和青年教师一生中的重要他人,而她从不居功自傲。她时刻以做一个“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的标准来勉励自己:不求轰轰烈烈,只求滴水穿石;不求闻达于世,只求无愧于心;始终践行着“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培养主动健康成长的学生”这一教育理念,凭着一颗热忱、执着的心,在平凡的岗位上为人师表,用生命的一点一滴兑现着对教育事业的庄严承诺。

教书育人楷模事迹【篇10】

事迹简介:

王洪春,女,汉族,52岁,重庆市开县白泉乡平安希望中心小学一级教师。坚守山区教育30多年,20__年主动申请到最偏远、交通不便的群岭村校任教,用啤酒箱子当床,用破麻袋分隔男女厕所,在屋檐下做饭,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持教书育人,成绩突出。关爱农村留守孩子,帮抚培养6个留守儿童,自费为学校买挂图、体育用品。曾获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中小学优秀班主任、重庆市师德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高山上的“保姆老师”――记开县白泉乡平安希望中心小学教师王洪春。

海拔1700米的高山上,一位50多岁的女教师独守着破旧的村校,靠着坚强的毅力和一颗为山区孩子无私奉献的爱心战胜了无尽的困苦、恐惧和孤独,为孩子们撑起了一片希望的晴空。

她就是王洪春,一个普普通通的女教师,为山区教育奉献了30年,选择了大山,挑起了重担,她的事迹让无数人感动、称赞。

王洪春本是离县城较近的和谦镇人,因被大山小伙子刘权明的憨厚感动而随嫁到了最偏远的白泉。又因为她与生俱来的亲和力和对孩子的喜爱当了一名农村小学教师,开始了教书育人的生命征程。

30年来,她坚守在大山的深处,克服了重重困难。她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了农村的小学教育,奉献给了渴求知识的一代又一代的山村孩子,用她慈母般的情怀呵护着每一个孩子。

白泉乡是开县最偏僻、最贫困的一个乡,30年前,这里还不通公路,要想去一趟县城,徒步翻山越岭,要走上三天三夜。而王洪春又选择了这个乡最偏远的村校扎下了根,一晃就是30年。

30年来,王洪春爱生如子。在30年的教师生涯中,她自始至终关心照顾每一个学生,在她班上学习的每一个学生的家庭状况、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情况她都了如指掌。她对困难的学生总是给予无微不至关心,要是哪个学生因为家庭的贫困而失学,她总会从微薄的工资里面挤出一部分钱给学生垫书杂费,说服他们复学。一个又一个,一年又一年,垫的钱越来越多,还她的却很少,30年来,究竟给学生垫了多少费用,她自己也记不清了,因此,也让她自己的生活也经常举步维艰。

王洪春家在农村,她每天上完课还必须干农活,但是几十年来,她在工作上从来没有拖过后腿,对学习差的学生她也总是悉心辅导,从不放弃一个后进生。每天傍晚,她总是走村串户,到学生家里去家访,去辅导学习差的学生,经常到了半夜才打着火把回家。

20__年8月,处于1700米高山上的群岭二校急需教师,但是很难找到一个合适的人选。正在学校领导焦头烂额之际,49岁的王洪春老师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不敢相信的决定,她自愿申请到群岭二校任教。一个女教师,到一所荒凉得古庙一样的学校教书,这让所有知道的人都大吃一惊。

群岭村校是全乡最偏远、环境最恶劣的村校。海拔1700米的山梁上,一间破旧的土墙教室,两边的陡坡延伸至让人恐惧的深谷。从场镇到那里,要走4个小时山路。以往的老师,没有谁在学校待上过一年。

因为之前没去过群岭,开学前,王洪春让丈夫刘权明先上山看看。刘权明回来后,久久没说话。“只要有路,我就能爬上去。”听了妻子这话。刘权明开始默默为她收拾上山的被条、换洗衣服、方便面和咸菜。

群岭二校地处群山之颠,四面迎风,泥巴墙,瓦屋顶。校园总占地面积38.9平方。开学头一天,夫妻俩背着东西,早上8点从家里出发,下午2点才走到学校。

来到学校,王洪春愣住了――30平方米的教室被隔成两间,一间是教室,容纳两个年级的复式班,一间是老师卧室兼厨房。教室里,3只脚的'课桌就有6张。一个没有门的厕所,中间挂了条麻袋分出男女。王洪春让丈夫维修桌凳,自己打扫清洁。两间屋,清理出的老鼠屎装了一筲箕,还发现4张蛇蜕下的皮。

当天晚上,因未带床,王洪春和丈夫将纸板铺在地上睡,没电,就点蜡烛。一周后,学校才通电,丈夫也从家里搬来一个床垫,放在借来的6个啤酒箱上,算是床,一直用到现在。

几个留守孩子和王老师住在一起,除了上课,王老师还要煮饭或者方便面和学生一起吃。由于卧室太窄,王洪春不敢在里面生火,山上电压低,又不能用电饭锅,所以王老师把灶搬到了屋外的空地上,下雨天又搬到屋里。她做饭的灶就是一只瓷盆,上面再放一个“三脚”和一口锅,看起来有些像过家家,却让人觉得心酸。由于这里海拨高,群岭山上,每年冬天两个多月大雪封山。没有水,她就将干净点的雪放在锅里,融化后做饭。但不管多干净的雪,融化后的水都是黑的。她不敢喝,王老师只好干吃方便面。刚刚到群岭村校的一年里,她和学生就吃了七八十箱方便面,三年吃了多少箱方便面她自己也说不清了。

条件越是艰苦,王老师越是努力地工作,因为她认为在这里生活的人太不容易了。她希望能多为孩子们充电,让孩子们长大了凭自己的实力改变命运,尽管她担任的是复式班,但她对教学工作丝毫没有怠慢。对于学生作业,无论课堂作业,还是家庭作业,她都一丝不苟地批改,而且还在一个本子上详细地记录了“作业反馈信息”。学校领导问她:“这么多的作业你怎么改完的?”她却平淡地说:“反正没事,改点作业充实一些。”

王洪春老师是82年前的民师,没有经过专业训练,但她时时刻刻都在学习。在她的备课本和教科书上,到处能看到那些“循规蹈矩”的小字,那是她钻研教材的见证。在村小有很多课余时间,王老师除了改作业和辅导学生,就把大量的时间用来备课和学习。她说:“闲着也是闲着,有事做还好些。”在她简单的床铺底下,有很多书,她说没地方放,只好放棉絮下面了。

群岭二校由于是白泉乡条件最差、环境最恶劣的村校,曾经几度派人去,都被那里的境况吓退了,在那里最需要老师的时候,年近半百的王洪春却主动申请去任教,这事却让她在那里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代价。

在白马泉这块贫瘠的土地上,农村人光靠种庄稼维持生计是不行了。于是有劳动能力的人纷纷外出打工,留守儿童便成了教育过程中严峻的问题,据统计,白泉的在校生中,留守儿童占50 %,留守儿童的家中的大人大多数是“老弱病残”,家里的活计变得特别忙,再加上学校路途遥远,接送孩子也就成了大问题,见此情形,王洪春老师主动给孩子做中午饭。每天中午王老师都要用那简陋得不能再简陋的灶台里给十几个孩子做饭。

家长们见王老师待孩子特别好,有些离学校远的就干脆把孩子送到王老师那儿住。仅仅十多个平方的寝室里,住着王老师和四个孩子,他们小的四岁,最大的有六岁。白天,王老师要为他们热洗脸水、洗脸、梳头、做饭,晚上,还得在三更、四更时分叫醒孩子陪他们上厕所,否则就会尿床。王老师每天给所有孩子上完课,便和这四个留守儿童一起玩。在王老师这里,老师、厨师、管理员全由她一个承担起来了。当同事问她累不累的时候,她却用了一句最普通的话回答:“比起那些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我就好耍多了。”

孩子们没有床,王老师就把自家的钢丝床背了上去;高山上没有零食,她便在街上买了背上去免费给孩子吃;孩子们没水喝,她便在简单的灶台里给他们烧开水;孩子们没活动场所,她便让自己的丈夫用木头做了一个乒乓球台,她还买了如跳绳等许多体育用品,给孩子们玩;她还自己掏钱买了拼音挂图、教字挂图、汉字挂图等张贴在教室的墙壁上。

也就是因为她的用心良苦,现在不仅让本校学生爱校如家,中心校回去的孩子也爱去那里玩。也就是因为她的善良和蔼,山上许多大姑娘也拿她当自己的妈妈,跟她谈心,请教她一些生活小常识。在这里,王老师得到了全体村民的尊重和信赖,王老师也不再孤单,因为在这里她有许多亲人。

在王洪春主动申请上山之初,有人怀疑她在那里坚持不了半年,也有人说她是为了出名。而今天,王老师不仅坚持了下来,当然也出了名,她的事迹让无数人感动,也受到众多媒体的关注,但这不是她上山的初衷。出了名的王老师还是和以前一样,默默的坚守在1700米的高山之巅,默默地辛勤工作,既当老师,又当保姆,默默地忍受着孤寂和艰辛,用自己柔弱的双肩为大山孩子撑起一片希望的蓝天。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春华秋实,30年的倾情投入,30年的辛勤耕耘。王洪春以她大山般的朴实和坚毅,真诚待人,踏实做事,无私奉献,赢得了学生的敬仰,家长的尊重,社会的好评。她多次被评为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她的感人事迹不仅受到社会各界和许多媒体的关注,20__年,她再次被学校评为模范教师,县“十佳班主任”,20__年评为重庆市师德先进个人,20__年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和教育部评为全国模范教师、教育部和全国妇联评为全国巾帼标兵、教育部评为全国优秀班主任。并当选为市县两级妇代会代表。面对这些荣誉,王老师却说:“其实我做的都是分内之事,平常事,我只是希望我退休后,能有人继续上来照顾这个山上的孩子,他们需要用知识来改变命运。”王老师就是这样平凡的一个女人,和这里的许多女人一样,放假回家了是个贤妻良母。然而如此柔弱的肩膀却挑起了大山的脊梁,为山区教育事业奉献了她近乎一生的心血。如今,年过半百的她仍然坚守着那座大山,坚守着那里的孩子。

教书育人楷模事迹【篇11】

王__老师是__小学一名优秀的青年教师。自20__年8月参加工作以来,就投身教学改革,勇于探索实践。一身朴素得体的衣着,一副和蔼可亲的笑脸,这是学生们眼中的王老师——温和娴静。踏实勤奋的工作作风,少言寡语却一丝不苟,这是同事们眼中的王老师——严谨谦恭。一个刚入门的新手,潜力有限却热情甚高,这是王老师对自己的中肯评价——虚心求经方能进取。

一、极投身教学改革,勇于探索实践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王老师能够虚心地向富有经验的老教师学习,同时自己也认真钻研,精益求精,因而在业务上迅速成长起来。她始终认为: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小学教师,只凭一些简单的技能技巧是远远不够的,要跟上教育改革的步伐,就要不断的提高自身潜力,适应形势发展对小学教师的要求。

在教育教学工作方面,她认真学习新课标,刻苦钻研教材,认真制定了课时计划,按要求认真备课,并根据儿童年龄特征的不同,遵循科学创新的教育原则精心设计每一节课,力求使教学方法做到新颖。她注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善于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究,恰到好处的激发学生讨论的欲望,及时挖掘学生的思维潜力,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适应课改理念,极大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练习中她加强习题训练的有效性和针对性,逐渐构成了自己的教学特色。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她始终坚持“一遍清教学法”。即适当放慢教学速度,讲授新知识时力求深而透,帮忙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同时习题训练保证质量,力求少而精,突出潜力培养。这一教学方法使学生最后从茫茫题海中解脱出来。实践证明,这一教学方法是成功的,在小学教学工作的六年中,她所带学科成绩始终名列前茅。个性是在08年她所带的毕业班数学和英语成绩名列乡五个中心第一名,三率和分别超出第二名10至20个百分点。

王老师不仅仅在教学工作中出类拔萃,在班主任这块教育地里她依然辛勤地耕耘,默默地奉献着,受到了学生的爱戴,家长的好评,领导的肯定和同事们的赞许。在班级管理中,她注重用爱心和耐心感染学生,因材施教,主动热情地帮忙学生,促使学生构成团结、勤奋、道德的优秀品质。教书与育人并举,严格要求学生,帮忙学生养成精益求精,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良好学习习惯、健全的品格和健康的人格。

20__年9月,她接任的是一个由刚从各个村庄走出来的学生所组成的班级。学生无群众意识、无班级观念、无良好行为习惯,学生只在自己的小群体中交流,三个一伙五个一群。应对这样的起点,王老师用爱心感染学生,例如每一天早晨巡视教室,先看看学生有没有到齐,遇到天冷或天热的时候,照料同学们衣服穿得是否适宜,早上是否都吃过了早餐,各种学习用具都是否带齐了。群众活动前要安排好同学们应必备的用品等。看起来很平常,因为这是作为一个班主任最基本的工作,其实这正是一个班主任爱心的具体体现。作为班主任她还善于组织和管理学生,下午很晚离校,督促学生清扫好卫生,早上提前到校,检查家庭作业,组织早读等。上课间操,开会排队,班主任都得到位。每学期开学计划,期末总结,每周一次周会、平时不定期的班干会,学生会,布置教室,出黑板报,主题班会等各项工作都要到位。加上每一天发生的偶发事件,家庭访问等琐事,耗费的时间无法计算。这些工作原先都是她亲力亲为,在一段时间的引导中她逐渐培养出一队班级的骨干力量,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这样不仅仅班主任简单,而且能够培养班干部的组织潜力。在班里一般事情都由班长负责,但各项具体工作分工到各个班委成员。早读、早操等日常工作都由班长负责;教室内的黑板报由宣传委员负责,老师作适当指导:学习上由学习委员和各科代表负责。当然班主任要随时随地作检查指导。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她们的班干部都能安排的井井有条。

短短的一年时间她所带的班级在学习、体育、文艺、卫生和纪律处处领先,多次被评为县市先进班群众。

二、爱心、细心加上耐心,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在担任一线教师的六年间,她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从培养和建立新型师生平等关系入手,寻找学生心灵世界的窗口,在知人的基础上教书育人,她的学生既不怕她,又格外亲近她,有什么心理话都愿意给她说。因此,她的话总能说到学生的心坎上。

“爱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金钥匙,不能让一个差生掉队,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只要对差生有爱心、耐心、恒心,就能……”她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在她的班上有这么一位学生叫王军伟,父母都已年老,自己又是残疾。家里生活艰苦,自己又经常被同学欺负。生活在这种境况的他,没有童年的欢乐,总是沉默寡言,和别人说话也总是战战兢兢,使人看了痛在心里疼在心上。对他这样的学生王老师总是给以更多的关心,及时了解他生活和学习上的困难。同时多次找欺负他的学生谈话,表扬帮忙他的学生。学生的心灵毕竟是天真纯洁,渐渐欺负他的少了,帮忙他的多了,他感到了家一般的温暖。在给老师的评价表中王军伟同学总是写这样平常而发自内心的一句话:“老师,你就像我的妈妈,我会用努力学习报答您的!”

王老师对学生有高度的爱心和职责心。她认为:作为一名教师,不放下任何一名学生就应是最基本的原则。

王雅红也是她班里的一个学生,父母双亡,她跟随爷爷奶奶生活。因为缺少双亲的关爱和教育,王雅红性格孤僻,经常迟到、旷课,常因一点小事就和同学吵架,不做家庭作业,成为一个让带课老师头疼的学生。看到这一切,王老师没有无休止的因为违犯纪律的训斥、挖苦她,而是以亲人般的爱心关心她、爱护她。指导她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指出她违纪的言行,对她不写作业王老师每一天下午陪她做完作业再送她回家,真诚的爱能够像火山,暖化冰冷的心。一次她向老师提出自己的决心保证能独立完成作业了,而且她用行动履行了诺言。毕业离校时,这个孩子控制不住内心的情感,泪水夺眶而出紧紧抱住了自己的老师。

“它山之石,能够攻玉。”六年来,她用自己的汗水浇出了一园桃李芬芳。在教育园地里她用满腔热情收获了学生的敬爱,家长的认可,领导和同事的称赞。

三、严格要求自己,注重师德修养

王老师在思想上树立高度的职责感与奋斗目标,她把热爱教育事业放在首位,注重为人师表,加强职业道德修养,立足本职,勤奋钻研业务,努力提高文化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的技能。积极参加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做到不迟到,不早退,端正教育思想,热爱教育事业,坚持教养并重,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在少先队工作方面,她积极组织队员参加各项活动,丰富了大家的业余生活,使少先队员的素质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日常生活方面,她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遵循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乐于奉献,任劳任怨,尽心竭力地做好领导交给自己的每一项任务。注重自身的师德修养,时刻牢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时时处处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在同事及学生面前做出表率,力争成为一名大家公认的合格乃至优秀的青年教师。

马克思说,人活着是要有点精神追求的。她坚信这句名言。因此,在搞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她还渴望有更多的锻炼自己的机会,不断地完善自己,超越自己。所以从进入__小学起,她就积极参加各种讲课、评课活动,多次担任观摩课、公开课任务,让自己在教育的舞台上能有所成就。

王__老师就是这样,凭着对事业的痴心、对学生的爱心、对工作的热心、对未来的信心,在教育岗位上兢兢业业、无私奉献,短短的六年工作中不断取得一个个成绩。20__年她撰写的论文《课堂改革与数学中的创新教育》获市论文评比叁等奖;20__年5月,王__老师被评为县模范班主任;20__年连续评为联校模范教师和优秀辅导员;20__年9月评为县普通教育先进个人,12月评为县教学能手,论文《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潜力》也在该年获奖。

王__老师坚信:成绩永远属于过去,今后只有不断地完美自己,才能继续持续良好的师德师风,在平凡的三讲台,以春蚕的精神、蜡烛的品格,为祖国的未来,尽自己的一份力量与职责,她深信这才是一个优秀人民教师永无止境的奉献与追求。

教书育人楷模事迹【篇12】

四十岁之前,凭着本人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努力,曾获“市直级优质课教师”称号两次,省级优质课三等奖一次,我辅导的学生多次在省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奖。在工作之余,我不满足于教材知识,积极参加校本研修和教科研活动,主持了中学生心理状况的调查和研究,该教研课题获省级二等奖。由于取得了一定成绩,多次被评为校优秀教师和先进教育工作者,06年被评为市级骨干教师。

然而,一切四平八稳的平静生活的背后却潜藏着危机,进入不惑之年的我却忽然找不到了前进的方向。有一段时间我曾经迷茫和困惑甚至对工作产生了倦怠,原因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我的管理方法和教育理念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变化发展,痛定思痛后,我对自己的角色定位进行重新认识——尊重自己和学生内心拔节的呼唤,享受成长的每一天!做一个为孩子生命奠基、与学生一起成长的老师。于是,四十岁之后我重新起航。

一、 内外兼修,成长自己

我买来了班主任专业成长的书开始老老实实一本本地读,开始认真读自己一直抵触的心理学书籍。书籍打开了我的眼界,滋润了灵魂,放飞了思想。徜徉在经典或感悟的文字里,我知道了自己之所以痛苦,感受不到教育的幸福是我的心量狭小,追逐外在而忽略了内心和过程。读书,让我感受到了老师的幸福源泉就是心灵感应,我自己的那些所谓的痛苦就是自己找的,要想幸福,自己首先要幸福,然后才能感染、感应到学生,反馈回我的才可能是幸福!与此同时,我还参与了网络团队,进行访师研讨和学习。在与来自全国一线的优秀老师接触之后,我参加了两个网络团队,一是全国班主任成长研究会,同时,还被邀请加入到我们河南的杏坛夜话群,我积极参与“经典共读”,“老班话幸福”,案例研讨,话题讨论,坚持写稿。网络团队骨干成员的点拨和引领让我看清前进的方向获得激励,老师们精彩的观点和思想补给我空洞的大脑,修正我的落伍的陈规旧念,青年教师的激情让我受感染,中老年老师的坚持给我了力量,我吸收着这里丰富的营养,慢慢也绽放了生命的绿色。不仅课堂教学有了新的活力,班级管理也有了新智慧。在教委组织的名师选拔赛中,已经四十三岁的我取得不错的成绩,我也获得了市级课改先进个人。网络行走的过程中我写下了几十万字的教育随笔,多篇文章在核心刊物上发表,20__年还被“国培计划”特聘为辅导教师,同时被教育时报的记者发现,经过初选、复选、答辩,最后我被评为河南省“第二届最具智慧力班主任”。由于成绩突出,还被评为平顶山市小学幼儿园教育专家。这样的成长也让我思想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班级管理也有了智慧。

二、 智慧管理,共同成长

作为中招考试不考的生物教师,担任班主任有诸多的不利,尤其最后一年根本就不担课,完全是一个空心班主任。但是,我每次都是跟班走,一带就是三年,而且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所带班级不仅成绩突出。

我本着“教学生三年,想学生一生”的想法,打开心胸,放下功利,事事以“利他”之心为基石,不再居高临下俯视学生,不再是以分数论英雄,尊重学生的需求和发展规律,以情感为纽带,用爱心去滋养学生的心田,用热心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用耐心期待学生上进,开展丰富的班级活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给我班的同学确定的了“过一个快乐充实的初中生活” 的目标,先学会《相亲相爱》、《感恩》两首歌,集体活动的时候唱一唱,同学之间有矛盾时候唱一唱。歌声能够经常洗涤心灵。

“同学伴我行”活动是我班的小组管理活动的一个项目,通过小组划分,“闪亮登场”,每周考评,周末总结,小组互助成为了孩子们共同成长的催化剂。我们的小组长经过培训、协调、上岗真的比班委的作用都大,他们为了小组的发展,得到每月的优秀小组而各自施展自己的才能,想出很多办法,有的给组员找师傅补课,有的私下做思想工作,有的在周末给优秀组员发激励卡片,有的写组长寄语!连让很多班主任头疼的座位问题也多数有组长协调,今天这两人坐一起违反纪律了,相互影响,组长先是谈话,然后进行组内调整。六人小组内的各个成员往往分工明确,每个人都有职责,相互督促,很容易建立起良好的同学关系。

06级学生到了初三,由于当时学校进行了统一分班,把我们班成绩好的18位学生调走了。留给我的是升入重点高中的几率很小的四十个学生,面对有些空旷的教室,还有我这个一节课都不上的班主任,他们的自卑、失望、无助。我坐在他们中间,共同回忆过去,分析目前的优劣势。首先利用他们内心不甘心的心理鼓起他们奋斗的勇气,然后我采取了很多营造良好的班级气氛的措施。让这些原来不显山露水的学生从事班级管理工作,树立勤奋的学生当标兵,利用一切能和学生接触交流的机会走近他们的心里,尽我所能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制定目标,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召开“今天我努力,明日我无悔”, “让我的初三更灿烂”, “我给同学鼓鼓劲儿”的留言活动等主题班会;从而使学生快乐健康地度过了最后艰苦的学习生活,并以学风正、团结、活泼、上进赢得了老师和学校的表扬,06年5月该班获河南省教育厅颁发的“省级文明班级体”称号。

三、文化润心,活动促成长

一位特级教师说得好“班级应该成为孩子们的一个生命场和情感场!”,我坚信友爱的力量可以推动班级充满快乐充实,走向优秀!因为,在一个“我很重要”的集体中,不抛弃,不放弃,人人被认同,才能让班级和谐。而以文润心、化心,让学生在多样的活动中亲力亲为,体验体悟才是真正的师者。于是我通过“每日一故事”活动,让每个学生通过讲励志哲思故事来明白事理,让故事代替简单的说教,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好书上来;通过“师生共读”活动让学生体会经典文字的魅力;通过“共看影视剧,同写观后感”来体悟做人的基本道理;通过辩论会来群策群力,处理一些难以处理的问题;通过“我进步,我幸福”让后进生获得自信;通过“有特长,我来秀”活动发掘孩子的潜能;通过“学法我知道”、“三人擂台赛”使得学生共享优质资源;通过各种类型的比赛激励学生发奋;通过各种家长会达到家校的良好沟通和相互学习。这些活动让学生每周都有不同的期待,每天都上演不同的精彩。

这么多活动不但没影响学生的成绩,相反,良好的氛围使得班里最后一名同学也在努力,中招考试,我班六十四人参加高中考试,上重点高中分数线的36人,加上择校生,单市一中就有我们班三十多人。真正实现了学生喊出的“志博三班,非同一般,努力拼搏,勇夺桂冠!”。更重要的是,学生毕业之后,每到节假日都会相约回到母校看望老师,他们开朗、阳光,已经把自己和集体融为一体了,大家相互关心,共同成长。学生在三年的初中生活中,家长们也在和孩子们的成长中认识并建立了感情,他们相互交流,一起支持班里的教育工作,有的来做经验介绍,有的为孩子准备资料,有的要求班会录像,给予我很大的鼓励。一个孩子毕业后,孩子父母居然送来了一面写有“用心之处,胜过父母;大恩大爱,终生铭记”的锦旗。

教育是“立人”的事业,立人的外在形象,立人的内在生命。作教师、作班主任就要叩开孩子的心门,陪他们走一程路,看一段风景……更要自我成长,用一个灵魂触动另一个灵魂。四十之后再起航,我会更淡定,更踏实地走好每一步。

教书育人楷模事迹【篇13】

___是一位幼儿教师幼师毕业就参加了工作,几十年如一日,甘心境愿扎根山区的保教工作,默默将青春和热血都无私奉献在合溪这块红色教育热土上。

她仅仅是一名幼儿代课教师,待遇不高,体制就是一名合同工,如果用天枰衡量“付出”和“取得”的话,那天枰的砝码将向“付出”方大大倾斜。她的家中轮椅上坐着两位需要她亲力亲为照顾的最亲的人,家庭的开支基本上就靠她代课微薄的收入艰难支撑着这个经受过无数苦难的家艰难的运转,但她始终没有怨言,没有抱怨,从来没有向谁伸手索取过什么,也从来没有觉得得到的少而又少而想放弃幼教事业,我们都能深深体谅她内心的苦痛和无奈,但生活的遭遇在她的脸上没有留下一点痕迹,微笑总是挂在她的脸上。

她有许多许多的牵挂,牵挂学校,牵挂班级,牵挂孩子们,更牵挂那两个轮椅上的亲人和那正努力读书的儿子,感情的砝码没有失去平衡,谁都是她永远的牵挂!

她真不愧是师德上的标兵,业务上的范本,育人上的良师,更是两个轮椅的守护神!

一、师德上,她是标兵

陈洪琼教师严于律己,团结同志,工作上总是默默无闻,任劳任怨,处处以大姐姐的身份严格要求自己带好头,率先垂范,是我校师德上的模范,为人师表的标兵。生活工作哪怕再苦再累,微笑总是放在她的脸上,姐妹们真诚的叫她“姐”,家长们评价她具有超强的亲和力,说她很有职责心。确实是这样的,因为她把家长们的利益、需要都放在了首位。

二、业务上,她是范本

陈洪琼教师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坚持不懈地吸取各方面的新知识、新思想、新观念,她还坚持不懈地读书学习,让读书、思考成为她工作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习惯。

她是幼教专业毕业,幼教工作是她的本行,她将自己的所学理论知识全部运用于保育教育实践中,并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探索提高,在保育教育工作上构成了自己独特的教育理念和教育风格。她进取投入教育教学研究中去,主动承担示范课和研究课,常常深入课堂听年轻教师的课堂,并进行实际指导。在业务上,确实是我们幼儿园的范本,学科上的带头人,保教工作中的骨干。

三、育人上,她是良师

“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孩子。”这是幼教工作的真谛,时时激励激烈着她。爱,不是一句挂在嘴边的口头禅。爱,必须经过脚踏实地的辛勤劳动去实现;爱,必须经过无私的钻研与奉献来诠释。陈洪琼教师时刻都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践行对幼教事业的热爱,对孩子们的真心疼爱。

她是这样做的。每一天,播下一颗爱的种子,用职责和爱心编织着这只绿色的摇篮,摇起孩子们无穷的梦幻;用心探索那一双双闪亮眼睛里的奥秘,用尊重拨动孩子心灵的七弦琴,奏响生活的乐章,感受孩子们纯真的笑容、稚嫩的声音,让爱与尊重的种子在幼儿园生根、发芽。

已记不清是在家中还是在上班的路上,多少次弯腰捡起废旧泡沫、牛奶盒还有矿泉水瓶,这些材料制作的区域角、活动区让孩子们在游戏场上流连忘返,她觉得耕耘有了收获。

她常对我们说,爱幼教这一行,爱班上的每一个孩子。愿用自己毕生的精力投入到所热爱的幼教事业中,让爱在平凡中闪光,让无私的师爱走进千家万户。望着孩子们甜美可爱的小脸,一切的烦闷与忧愁刹那间消退,生活的展望便在眼前飞扬,使她的心田温馨无比。

爱的教育在她的心中,在她的手下悄悄实施,真是润物细无声啊!她真不愧是幼儿启蒙教育的良师!

四、家庭中,她是守护神

家中有长期瘫坐在轮椅上生活不能自理的老母亲,还有长期瘫坐在轮椅以轮椅代步的丈夫,还有刚进入高中学习的儿子,加上她,就组成了这样一个残缺心酸的四口之家。

她原本也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1994年和本镇的王永会结婚后,丈夫就开始摆摊设点做生意,凭着他的物理知识开始电器维修,那时的家庭收入还算能够,在当地都算得上较富裕的家庭了!哪曾想,就在丈夫生意正在开始红火之时,也就是20__年2月的一天,丈夫在送货途中遭遇车祸。车祸发生时,天近黄昏,只见丈夫满身鲜血,昏迷不醒,急忙找车送往南川区人民医院救治,由于路途遥远等到达医院时,丈夫失血过多,已不醒人事,经过大夫检查后说期望渺茫,提议她放弃医治,但她还是一向坚持要求立即输血挽救。最终,丈夫得救了,在医院住院一个多月,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同时也得到了不少亲朋好友和社会好心人士的帮忙和支持,才勉强度过了这个难关。因为车祸伤及丈夫5-6胸椎,致其胸部以下全部瘫痪,至今只能瘫坐于轮椅上,长期以轮椅代步。

丈夫手术出院回家后,也只能整日瘫睡在床上,那时孩子也还小,她全无暇顾及,因为家里的生计要靠她每月几百元的代课工资来维持,丈夫和孩子也只能由年老体衰的父母照看,于是她又带着泪水,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学校幼儿园上课。她常对人提起:“说真的,我真不想放弃这份工作,因为我太喜欢这份事业了!”就这样,她白天认真上课,专心照顾好幼儿园的每一个孩子们,放学后匆匆的回到家里又悉心照顾丈夫和年幼的孩子的学业。谁都不明白,像丈夫这种瘫痪的病人,平常的每一个生活细节都要靠人照料。丈夫刚病倒的时候,体弱多病,只能瘫睡在床,每顿饭都是她一口一口的喂,平时的大小便都是她一次一次的用盆接住。由于下肢瘫痪失去了知觉,避免生褥疮,她不得不每晚都必须帮他翻几次身,每晚都得给他按摩。白天还好些,到了晚上她时常是在梦中被他的痛苦的呻吟声惊醒,帮忙其翻翻身,揉揉身子,以减轻他的痛苦。

真是祸不单行啊!20__年底,她的父亲又因突发脑血栓经抢救无效匆匆的离开了人世,家里的照看重任就落在了70多岁的老母亲身上,2009年10月,那已经年老的母亲又因脑血栓疾病又瘫痪在床。父亲的匆匆离世,母亲的突然瘫倒,坚强的她精神几近崩溃,几乎绝望!家境,徒有四壁,她又再次找到亲戚朋友,向他们求援,在他们的支持下,花费了近两万元医药费,才保住了母亲的性命,但因年岁太高,没能痊愈,不能说话,四肢不能活动,智力接近小孩的水平,生活起居完全不能自理,只能瘫坐在轮椅上,每顿吃饭都靠她一口一口的喂下,睡觉、上厕所都是她背进背出。

从此,她就肩负起照顾两个瘫痪亲人的饮食起居的日常生活,他们离不开她,她也不能离开他们,她真正成为了两个轮椅的“守护神”。

在残酷现实面前,她确实身累心也累,但别无选择,只能微笑应对现实!

她每一天早上6点钟准时起床,生好火后,把他们一个一个的扶起床,穿好衣服,把轮椅推到火炉边,准备早餐,吃完饭后,做好家里的卫生,急匆匆的去上班。

她每一天都会按时到校上课,微笑应对工作,微笑应对每一位学生,从不因家庭的苦恼而懈怠工作。

放学后,又匆匆回到家,悉心照顾她的两位亲人,给他们准备可口的饭菜,给他们换洗衣物,给他们端水喂药,给他们洗脸洗脚,扶他们睡觉,扶他们起床天晴了,抽空轮流推着他们到外边去透透风,晒晒阳光;降温了,又及时生火为他们取暖。

丈夫睡在二楼,母亲睡在一楼,要是遇到气候变化,一旦都感冒病了,一个晚上要照顾好两个病人,忙上又忙下,整夜就没有安稳地睡过觉。

就这样,整整六年服侍两个瘫痪亲人,照顾他们的饮食起居。白天,她在家庭学校之间不停的忙,夜晚,她在丈夫母亲左右累,没有节假日,不能走亲访友,却从不抱怨,从不想放弃,实在累了,一个人背着他们悄悄落泪,时刻在他们面前坚持微笑,她仅有一个小小的心愿——家人平安幸福!

苦日子熬到了此刻,她说,其实,最愧疚的是她的儿子,给他的关心和关爱太少了。他刚进入初中时学业成绩下滑,她也明白孩子正处于关键时期,明白此时教育的重要性,周末孩子回家,她苦口婆心的加以劝导,补习功课,联系家庭实际情景给以教育,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还好,值得庆幸的是,此刻儿子已上高中,能自觉努力学习,表现较为优秀。

丈夫的病情也有所好转,大家心境好多了,于是在她的进取支持和鼓励下,丈夫又在镇上摆起了小家电维修店,她每一天把他送到店里,放学又去接他回家,又有微薄的收入进账,生活又有了转机。此刻政策好了,她们一家三口吃上了低保。

家庭的不幸,生活的艰辛,她不气馁,不放弃,微笑应对现实,严酷的家庭境况练就了她的坚强的性格和执着的追求。她此刻还挤出时间来进行学历提高,以期早日拿到教师资格证,期盼能有机会成为一名合格的正式幼儿教师!

她是山间静静开放的一朵幽兰,她是寒冬傲雪的一支腊梅,没有傲人的身姿,没有绚丽的光环,默默开放,默默奉献,没有惊天动地的功劳,没有轰轰烈烈的业绩,开放在山间,生命之花就灿烂在山野。

心灵美,行为美是我们对她基本的评价,她的相貌不是最美,但在我们的心中,她是最美丽的!

教书育人楷模事迹【篇14】

吴邵萍,女,1965年1月生,江苏省南京市人,大学文化程度,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附属幼儿园园长,中学高级教师,1983年7月毕业分配到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附属幼儿园开始从事幼儿教育工作,先后担任音乐、语言、科学、美术、体育等各学科教师、年级组长、副园长、园长。27年来,她刻苦钻研,勤学苦练,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把所有的爱全部倾注在幼儿身上,把所有的情全部洒在幼教事业上,结出了累累硕果,取得了显着成绩。她曾先后获得“全国优秀教师”、“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江苏省特级教师”、“南京市十佳青年教师称号”、“首届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南京市第二届学科带头人”、“南京市名教师”、“玄武区首届、第二届、第三届中青年拔尖人才”等称号。她主编了两本书,参与编写了9本书;在省以上刊物公开发表论文72篇,其中在国家级刊物发表6篇;参加省以上研讨会获奖论文10篇,其中获全国奖6篇。

一、“爱”,是她勇于攀登的不竭动力

1、爱孩子赛妈妈。吴邵萍同志就是因为喜欢孩子才选择了教师职业。她27年来始终立足于幼教第一线,遵循教育规律和幼儿身心发展规律,树立科学的儿童观、教育观、教师观,对孩子一视同仁,无私奉献,促进每位幼儿在不同水平上发展。她常说,孩子的心灵最纯洁,每个孩子都是一朵最美的花,教师应该热爱每个孩子,爱孩子是教育工作的核心,教师要将爱心倾注在每一位孩子身上。她不仅是这样说,而且也是这样做。1983年,她刚踏上工作岗位时,班上有一位姓时的小朋友,因年龄小,每天哭着不肯上幼儿园,睡午觉就做恶梦惊醒。她就象慈母一样,每天早上从家长手中热情地抱过孩子转移其注意力,并和他共同游戏增进感情。午睡时抚摸陪伴直至睡着,孩子梦醒时常常大哭,她就长时间地抱着他在园内转悠,为了不让哭声影响到其他孩子的午睡,她就长时间抱着孩子。尽管胳膊很酸,但她从不厌烦,直到孩子再次入睡。就这样整整过了一个月,这位小朋友终于能愉快地入园了。那时,她班上还有位姓余的孩子,说话不清,各项能力明显低于其它儿童,连园领导都认为此幼儿“无可救药”了,而她不灰心,总是充满希望并耐心细致地辅导她,和家长密切联系,采取一致的教育计划,通过三年的努力,她也达到同龄幼儿的水平。

2、爱园胜爱家。27年来,她从未因家庭原因而影响工作。1997年,正值幼儿园创建南京市市级示范园时,她的父亲因车祸住院。白天,她在园兢兢业业的工作。夜晚,她还在医院一边陪伴昏迷不醒的父亲,一边翻阅整理幼教资料,准备第二天的工作。她父亲住院近一年直至去世,她从未请过一次假。在工作中,她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从不叫苦叫累。平日总是起早贪黑,早到迟走。在她的眼里,幼儿园胜似自已的家,园里建设比家还重要。

3、爱同事似姐妹。由于园里年轻人较多,作为青年人的领头人,吴邵萍时时处处事事爱护她们、关心她们。在创建江苏省省级示范性幼儿园过程中,青年教师每天加班到深夜,为了她们的安全,吴邵萍每天“打的”挨个将她们安全送回家。然后,自己才回家。这段时间,吴邵萍总是要到深夜1、2点钟才最后一个回到家。

二、“学”,是她刻苦钻研的永恒追求

好学、勤学是吴邵萍的挚爱追求。她始终认为学习使人前进,学习是人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在她身上真正体现了终身学习的理念。27年来,她从未间断过学习,从一个中师毕业生一直学到大专、本科、研究生课程班,自理近万元的学费。为了不放过任何一次学习的机会,她总是利用假期参加各种教育研究的前沿科学培训活动,从未完整地休息过一个寒暑假。1999年暑假,她的痔疮刚开完刀两天,当她得知有一个全国音乐心理学学习时,立即报名前往,一连7天下来,影响了伤口的恢复,又到医院进行了第二次手术,在家休息10天后,又去参加全国音乐教育研究培训,这次为了不影响伤口的恢复,每天听完报告后,她就痛苦地趴在宿舍的床上,一直坚持到学习结束。平时,抓紧点滴时间,博览群书。自加压力,自定读书计划,每月读10本杂志、每季读完1—2本理论书籍。收集整理了30本资料册,做了多本学习笔记。目前,她读完了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家庭教育、课程理论、亲子教育等各类理论书籍近百本,学习促使她飞速的成长,成为本领域的领跑者,成为一名智慧型园长。

三、“研”,是她开拓创新的重要法宝

做一个研究型、专家型教师,一直是吴邵萍追求的目标。因此,吴邵萍受聘担任国家教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九五”规划专项课题《早期儿童音乐教学法的心理研究》科研基地负责人,担任《中国早期儿童音乐舞蹈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的实验基地负责人,是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幼儿教育特约研究员、南京市第五届幼教专业委员会理事、南京市教学研究室学科教学视导员、玄武区教育科学研究学术委员会委员、玄武区小学高级教师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委员会主任委员。

她钻研、善研,始终致力于教育教学改革实践和科学探索,潜心于课题研究。“八五”期间,她参加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许卓娅领导的国家级研究课题《幼儿园音乐教育的改革》;“九五”期间,她不仅参与了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许卓娅领导的“九五”国家教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课题《早期儿童教学的心理学研究》和江苏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课题《建构中国早期儿童音乐教育的理论及实践体系的研究》两个课题的实践研究,她个人还独立承担了江苏省教育学会科研课题、南京市“九五”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幼儿园创造性韵律活动设计与指导》的研究;“十五”期间,她独立申报、负责并完成了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立项课题《幼儿园开放性课程的建构》的研究。从理论和实践两个纬度来探索幼儿园是否需要、是否能够及如何建构自己的园本课程展开全方位的研究,重视从理论的高度上提炼、升华自己的丰富实践经验。同时,她还参加了南京师范大学虞永平博导负责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生活化游戏化的幼儿园课程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张俊教授的《后现代主义的幼儿科学教育研究》的课题研究,参加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五‘教育部重点课题《基础教育课程开发与推进的比较研究》子课题《区域性多元游戏课程开发与推进的研究》。她在幼儿音乐教育改革上进行大胆实践与研究,《幼儿创造性韵律活动的设计与指导研究》、《幼儿园舞蹈欣赏教学初探》《舞蹈欣赏教学》、《开放的幼儿音乐教育》、《以素质教育为指导,开展大班合唱教学的实验研究》等多篇论文发表在国家级刊物。《学前教育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幼儿教育》,多篇论文获国家级、省级论文评审一、二等奖,形成了具有个人独特见解的幼儿音乐教育思想和方法;“十一五”期间,她独立主持了江苏省教育科学重点规划课题《实现良性多维互动,促共同体和谐发展》的研究。她结合教育教学实践,进行钻研,展开系统研究,有效解决了一些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前沿问题。经过五年的研究和探索,《幼儿园开放性课程的建构》课题得到了江苏省课题规划专家组的一致好评。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大大提升了教师的研究水平与综合素养,特别是对教育实践活动的反思能力,有了长足的发展。她出版了研究成果《开放性课程在行动》专着,主编了《托班课程》上、下册。这些研究成果的出版,为一线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对幼儿的观察、分析、评价提供了直接的参照和支持,为教师设计展开课程设计和教学提供了范本。

四、“传”,是她尽心履职的真情流露

长期以来,吴邵萍主动做好传、帮、带。无论是园内还是园外,她认为每一位幼儿教师都是我们事业发展的力量,培养他们是自己应尽的责任,因此,她总是不厌其烦,毫无保留,全心全意地帮助所有幼教同行。她承担了南京师范大学本科生及研究生的实习指导工作,她对待这些学生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生活上无微不至地关心,实习工作耐心细致地指导,总是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不厌其烦地接受每位学生的访谈、问卷等课题研究工作。

对园内的青年教师,她更注重言传身教,在平日工作中,她有良好的师德修养,严谨的工作作风。不仅下班指导每一位教师的教学活动,课后还与她们逐一反馈和互动,同时还定期上示范课给全园教师观摩。她指导青年教师严格细致。既有理论上整体框架的指导,又有操作过程中具体环节的指导。从不放过每个细小的教学环节。如教具演示,收放顺序都一一指导到位。在她的指导下,青年教师迅速成长。在她的带动下,每个教师个个有特长,园里教师个个被邀请在全国各地上示范课,在全国各类研讨会上观摩研究课。这些做法和经验,经常吸引全国各地的同行到该园跟班学习。该园的办园水平和先进的管理方法,得到了专家和同行的广泛认同和充分肯定。

她重视发挥特级教师的示范作用,每学年对玄武区园长、市青优开放示范课,她每学期都上多节示范课和举办讲座。还承担了市区的带徒任务,她总是竭尽所能地给予他们帮助和指导。目前,她已培养了1名特级教师、1名南京市名教师特级教师候选人、2名南京市学科带头人和多名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更为可贵的是,南京市内无论哪个区、哪所幼儿园,只要找到她,她都及时前往指导,并毫无保留地传授她的教科研成果。在国内,经常到深圳、温州、澳门、大连、杭州、河南、广州、南宁等地,为全国性、全省性及各市开设的培训班讲课,每场讲座,听众均在1000人以上。近五年,她的足迹遍布全国各地,讲课近100多场,为幼儿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长期以来,吴邵萍一直努力使自己成为先进教育思想的实践者,科学育人的示范者,青年教师的引领者。吴邵萍同志是我们全市中小学教师学习的榜样,吴邵萍同志的先进事迹必将感染和激励广大教育工作者投身教育事业,奉献教师岗位。

教书育人楷模事迹【篇15】

__,男,汉族,本科学历,于2009年9月参加工作,中学二级教师,现任初三语文老师和班主任。

在班主任工作中,该同志思想素质好,工作能力强,经验丰富,工作方法切实可行,成效显著。

一、想方设法,通过一切途径,利用一切机会,自觉地按照“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培养学生。

每接过一个新班,他给同学们上的第一堂班会课便是“立志·求学”。注重在中学阶段培养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养成良好的习惯。如语文课上,当同学朗读课文或回答问题后,同学们进行评议时,总是先提缺点,这时他就引导大家要先看到别人的优点,再指出其不足,培养学生一分为二的观点,培养学生善观察和发现别人长处的能力,学会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不断进步。就是对他们的站立姿势,语言表达都提出明确的要求,培养同学们的良好习惯。

二、注重培养和形成一个团结友爱、积极向上的班集体。

该同志充分认识到班主任的主要任务是:把全班同学培养成一个团结友爱的、奋斗目标明确的集体,通过集体对每个学生进行教育,从而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首先要求同学们要互相尊重,团结友爱,胸怀宽广,与人为善,这样大家才能集中精力搞好学习,共同为建设良好的班集体而努力。其次,在班上成立了帮教学习小组,同学间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同学们在懂得了互相帮助的重要性后,在班上,当有同学在学习上遇到困难,在生活上有了难处时,就有人想方设法帮助他们解决,所以有些顽皮的学生在同学们诚心诚意的帮助下,发生了很大的转变。第三,通过开展一此有意义的活动,激励学生努力向上,为集体增光。通过主题班会、团队会、故事会、演讲、小制作、文体比赛、知识竞赛等项活动,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培养同学乐观和进取精神。这样在班上出现了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共同进步的好风气。

三、教育学生提高学习成绩,努力完成学习任务。

该同志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端正了学习态度,掌握了学习方法,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1、让学生收集有关激励自己学习和进步的名言作为座右铭,并随时对照检查执行的情况,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进步。

2、教育学生珍惜时间,经常检查时间是怎样利用的。他用古今中外名人珍惜时间,取得成就的典型事例,教育学生认识到了时间的宝贵和珍惜时间的重要,因此,许多同学都纷纷表示要珍惜时间,珍惜宝贵的求知光阴,不让年华付水流。

3、激励学生互相竞争,努力赶超。每个学生身上都有向上的希望,都隐藏着巨大的潜力,只是有的学生心灵之火没被点燃,巨大的潜力没有被激活。因此,该同志就用学生中的活生生的事例来点燃学生心中的希望之火,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动机和学生的热情,同学们都纷纷表示,不甘落人之后。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在学习上你追我赶,互相竞赛,使班集体出现了浓厚的学习风气。

四、努力培养学生自觉遵守纪律的习惯。

该同志首先让学生认识遵守纪律的重要性。认识到要完成党和人民交给的学习任务,必须要有高度的组织纪律性,检验大家有没有组织纪律性,就要看我们执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情况如何。对学生的要求十分明确。其实,通过各种活动把要求贯彻下去,在执行过程中树立榜样,鼓励先进,启发后进,使遵守纪律成为每个学生的自觉行动。这样,为形成好的班风班纪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五、取得的成绩

2013年4月参加县中小学班主任培训,成绩合格。2013年指导学生朱媛欣在全县中小学师生优秀教育期刊阅读征文比赛获二等奖。2013年11月参加在南康举办的《全国中小学实施有效教学、构建高效课堂途径与方法研讨会》。2014年指导周芳同学参加县我的中国梦知识竞赛获三等奖。2015年6月参加在井冈山举行的全省平安校园建设的培训。2011年下学期、2012年下学期、2013年上下学期、2014年上学期被评为校“优秀教师”。2012年上学期、下学期,2013年上学期、下学期,2014年上学期、2014年下学期、2015年上学期被评为校“优秀班主任”。

__老师是一名普通的初中教师,自1995年参加工作以来的近二十多年教育生涯中,怀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以“爱”育人,,以高尚的师德严格要求自己。他担任班主任始终以“严”治班,踏踏实实、兢兢业业。2010和2011年所担任的初一、初二非毕业班数学抽测中列全县第二和第三名。2013年所教班级数学抽考县第二名。2011年下学期中途接任初二(3)班班主任,这是个公认最麻烦的难管班级,因为人事调动的原因,前任班主任钟老师荣调二中。9月报名开学了,学校领导多次做工作仍然没有人愿意接任,这时李老师主动挑起了这个重担。在这之后,李老师迅速的投入了对这个班的“改造”之中。经过一个学期的“治理”,纪律班风大大好转,期末主要学科成绩年级第一,抽考全县第三名。

李老师自2012年以来先后担任了学校办公室主任和总务处主任,他在搞好教学工作的同时,尽心尽责做好了学生补助、后勤、校建和财务等一系列工作,全心全意为学校的教育教学和安全工作做好后勤保障支持,为学校连续几年评为先进单位做出了贡献。

他以“严”治班

在班级管理方面,李老师做到“严”与“爱”并行,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在2011年下学期中途接任初二(3)班班主任后,对这个班学生的思想行为等方面进行了细细了解,反思摸索,“对症下药”。制定“班法”,详细规定了学生违规及守纪两方面的处罚及奖励办法。为防止出现“执法不严”的情况,给予全班同学以“弹劾”特权,由团委作为“仲裁委员会”,对考核情况进行公平、公正、公开的评判。此法一出,班级常规工作井井有条,班风、学风焕然一新。在几次月考中绝大部分的科目位列全年级的第一名。记得刚接任这个班时李老师说过一句话:一个班的学生都不怎么会调皮了,那这样的班很难有大的发展。话是这么说,可是,谁愿意去担任一个“双差”班呢。在之后,我校的老师都诙谐的称呼他为“李大师……”

他以“爱”育人

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所以,单纯的“班法”实际上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对待纪律问题学生,李老师会非常细致的调查和疏导,用关心和“爱”来感化,用“情”来引导,或鼓励,或激将,或提醒,通过各种方法让“爱”充满学生心中,对他们产生积极的影响。

农村“留守孩”现象越来越普遍,我校的“留守孩”也有相当数量。由于远离父母、远离亲情,对他们的健康成长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相当多的外出务工家长一年才返家一次,甚至有的父母常年在外不回来,对于这些孩子,李老师经常想到的是一位全国优秀班主任所说的两句话:“假如我是孩子”和“假如是我的孩子”。这种换位思考的情感体验使他对学生少了苛求,多了宽容;少了埋怨,多了理解;少了指责,多了尊重。并努力创设着宽松和谐,积极向上的氛围,使他们一步步走向成功。每学期初,他都要对班里留守学生进行全面家访,并建立专门的家庭联系卡,经常和外出务工家长联系,让学生从关爱中寻求前进的力量,从关爱中汲取精神的营养,从关爱中得到满足和教育。他深入学生,了解学生在学习思想和心理上的困惑,适时地给予帮助和疏导,给予学生细心温暖的关爱。

他脚踏实地,开拓创新

俗话说“既要埋头拉车,也要抬头看路”,作为一名教师,

本文共约字